这里的同乡,是指我在一中读书的时候,来自我们那个公社的人。
1979年前,我们公社的人读高中一般都在我们区中学,也就是县六中。因此,我们的上一届中,我的同乡不多。只有几个1979年转过来的复读生,有在91班甲和91班乙读理科的,也有在94班读文科的。1980年高考,有两个考上了衡阳师专,有一个考上了衡阳卫校大专班,还有一个考上了省建筑学校,也有两个没有考上,其中有一个同乡是往届生,从1978年开始,一直考到1983年,都没有考上,期间只有1981年勉强上了中专线,却因体检不合格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太可惜了。
1979年,也就是我们这一届,我们公社考上一中是历史上最多的,达到16个,这个纪录现在也没有打破,而且估计永远也不会打破了。当年一中招生300多人,而我们县有近60个公社,平均下来每个公社就是5-6个人,我们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而且我们公社还只是一个7000人的小公社。当然,这么多人考上一中,还与我们公社当时有一个五七高中班有关,他们高中毕业与我们一起重新考一中再读一次高中,我们16个人就有一半来自这个班,应届生只有一半,这16个同乡中有3个女同学。
1979年9月入学的时候,公社用唯一的拖拉机把我们送到了一中,我们成了一中的同乡,分在六个班中,分班情况如下:
95班:兴和、重阳;
96班:旭东、云峰;
97班:迎春、长明、大彪、菊香、本人;
98班:明华、满元、意生、盛雨、小英;
99班:中发;
100班:月香
下课以后,我们这些同乡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特别是周末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一起步行,从一中到我们公社有30里地,我们从来不坐车,而是沿着一条县级公路步行,有几个地方要抄近路,需要3个小时,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般一个月回家1-2次,而到了毕业班一般一个学期回家1-2次。
我们这些同乡在学习上大致分为三类:最优秀的是明华、旭东、迎春,他们很聪明,学得很轻松,曾校长大会小会上表扬的名单中,都会有他们;其次是满元与云峰,他们很用功,成绩也不错,有时也会得到曾校长的表扬;我们其他9人则普通多了,一中毕竟来自全县的优秀者,竞争太激烈了。
1981年的高考,也证明了这一点,明华和旭东上了重点大学线,分别考上了矿冶学院和铁道学院,迎春上了水利学校大专班,满元和云峰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只上了中专线,被地区商业学校录取,此外,菊香上了地区卫校,长明上了中专线但没有录取,其他都落选了,有些甚至预选就没有通过。这样算来,我们公社16个人,有6人考上了学校,比例37.5%,这个比例高于一中,更远远高于全国的录取比例。
我们这些名落孙山的,有些没有继续读书了,但大部分与我一样继续复读,第二年我与大彪也上了本科,长明上了中专,后来中发也上了专科。因此,我们16人最后有10人考上了学校,录取比例达到了62.5%,其中重点大学2人、本科院校2人,专科学校2人,中专4人。这个成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应该算比较高了,就是放在大学扩招后的今天,也不算低啊,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考上全国顶尖名牌大学的。
虽然我们是同乡,但高中毕业以后,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有一些甚至毕业以后还从来没有见过面,有时真想见见他们。当然,也有一些经常见面,互有往来。
我们的下两届,在一中读书的也有一些同乡,但比我们这一批要少一些,我与他们接触不多,不甚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