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越高,越喜欢恩将仇报?
(2011-06-26 11:24:45)
标签:
杂谈 |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本来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这一代时,祖宗的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可惜穷的要死,没一分钱,于是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以卖字作文为生。此后因为机缘巧合,甄士隐助了他一臂之力,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但是不久之后,贾雨村又因为不会做官,被领导参了一本,于是惨被革职。革职之后的贾雨村“云游四海”,游到了扬州的林如海家,做了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后来,在东家林如海的推荐下,贾雨村识得了贾府的主人贾政——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贾雨村“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又官复原职了!
由此可见,贾政对贾雨村有知遇之恩,贾雨村应该感恩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在贾府被查抄的时候,贾雨村不仅不伸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恩将仇报,置贾府于死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十年砍柴看来,贾雨村之所以如此不仁不义,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撇清关系
在贾府被查抄之前,贾雨村和贾府实在走得太近了,因为贾政的推荐,他才得以起复。贾元春封为贵妃后,贾雨村更是紧紧抱住贾府不放,三天两头就来串门,后来进兵部、做府尹也少不了贾府的鼎力相助。可以说,没有贾府,就不会有贾雨村的飞黄腾达。。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官场:可以说没有交情只有利益,像贾雨村这样一个科第出身的贫寒子弟,要想飞黄腾达必须投靠豪门,可豪门倒了,他这样没有硬后台的人也容易受到池鱼之殃,因此想办法如何撇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在抄贾府的家这件事上,贾雨村有了最好的机会。他何尝不明白,要撇清与贾府的关系,只有“狠狠的踢了一脚”,才能彻底划清界限,从而显出自己的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博得皇帝的好感。此时就算贾雨村对贾府还有点内疚感,但和头顶上的乌纱帽相比,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压抑的爆发
在十年砍柴看来:贾雨村恩将仇报的第二个原因:是心中长期压抑、自卑、屈辱感一下子爆发。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一个饥饿的人得到某人一升米的资助,开始他会很感谢,若再继续资助他,他也许就会想,凭什么你有一石米甚至一仓库的米,而我要依靠你的施舍?对嗟来之食,一部分人是不食,但会受饿,而另一部分现实的人会接受,可敏感的、有自尊的人绝对会有种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导致对施舍者产生怨恨。像贾雨村这类出身低贱而自视甚高、有相当抱负的人尤其如此。
贾雨村本来是一个出身于诗书仕宦之族的穷儒,《红楼梦》说他仕途之初,“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因此才被上司参了一本而丢官。
这样的人自认为有济世之才,而其他人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关照他是应当的,他觉得别人对他好是自己的才华使然,所以很难真心感恩。
一般的豪门,对来投靠的人,打心底里是瞧不起的,帮助他也是以高高在上的施舍态度,如果是刘姥姥这样纯朴的老妪,即使觉察到鸳鸯等人是故意取笑她,也不会恼火。可贾雨村不一样,他是读书人,是进士,是大官,对贾府高高在上的态度感觉很敏感,由此会生出很多恨意。
只有贾府彻底倒了,贾雨村心头那个屈辱的结才能解开,所以说:有时候报恩和报仇,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是不是文化越高,越喜欢恩将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