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认为:有钱不如有才
(2011-06-13 17:33:02)
标签:
杂谈 |
《红楼梦》中有个著名的纨绔子弟,他强抢民女,草菅人命,不学无术:他就是宝钗的哥哥、人称“呆霸王”的薛蟠。
薛蟠之所以横行霸道,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是金陵城里“皇商”。所谓“皇商”,便是专门负责为宫廷采买物品的官商,属于典型的利益集团。然而奇怪的是:即使是贵为“皇商”薛蟠,也时时在路途中被强盗打劫。本周日晚21:30《湖湘讲堂》,时评人十年砍柴将透过薛蟠的被打劫史,犀利解剖传统中国的商人命运。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贾琏出城去外地办事,在平安州里碰到薛蟠和柳湘莲在一起,他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呢?因为此前薛蟠曾调戏过柳湘莲,从而被性子暴烈的柳湘莲打过一顿,两人结下过梁子,可如今两人却有说有笑的在一起了,所以贾琏觉得很纳闷、觉得不可思议。
薛蟠对贾琏的解释是:“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天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将贼人赶散,夺回货物,并救了我们的性命。我谢他又不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兄弟……”
从薛蟠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么两个信息:
1:薛蟠虽然贵为“皇商”,但也逃不过被强盗抢劫的命运。
2:薛蟠被抢的地点,居然名叫“平安州”,真所谓“平安州里不平安”。
从以上两点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环境是相当差,商业的风险也非常的大。
强盗:抢商人,不抢读书人
薛蟠作为一个皇商,强盗照抢不误,官府对他几乎不能提供保护,所以做大买卖的,就请镖行的武师保卫,做小买卖的,就得学几招防身术。而读书人——尤其是去赶考的士子,强盗一般不会抢。为什么?
民国学者齐如山先生,分析强盗为什么不抢读书人的原因:一是读书人身带的钱财不多,二是劫了之后容易破案。
平常强盗抢商人难得破案,是因为县官不认真拿贼,就是认真,大盗与马快捕头,多有勾手,花几个钱,也可以顶住。若抢了读书人的东西,则不能这样简单:如果金钱被抢,则县官可以自己赔出来了事;如果书籍等等被抢,那是非找回来不可,否则读书人可以在该管县衙门等候催问,倘该县稍不尽力,则读书人不但当面可以申饬他,而且进京后可以嘱御史参他,所以非破案不可。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商人的社会地位远不如读书人。
商人:赚了钱干什么
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很多商人在赚了钱之后,就不会再将钱投入到商业中去了。那么,他们赚来的钱会用来做什么呢?
大多是三种用途:一是买地变成固定资产。
二是用于打造自己名望、获得社会尊重的奢侈性消费和慈善投入,如修家谱、捧戏子,买花魁,建园林,投资故乡公益事业。
第三个用途也就是最大的用途:用来经营权力,以确保家族的富有能持久些。经营权力最大手笔的当然是吕不韦那种“货国”方式,一般人没这样机会也没有这样的胆量。其二如胡雪岩那样的红顶商人,结交朝廷权贵和封疆大吏,傍住左宗棠那样的大官,但官场总把新桃换旧符,这种投入需要眼力和艺术,也要运气。其三就是培养自己的子弟读书——走科举之路。
家族中的子弟,能成功通过读书,转向仕途,是一般商贾最大的希望。但科举是很艰难的,完全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投资。所以很多商人大家族,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几代人可能都出不了一个读书人,在这一点上,有钱还真不一定能使鬼推磨。
综上所述,从《红楼梦》中薛蟠的经历看来:在中国古代社会,有钱的商人,实在是不如有才的读书人过的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