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坐堂太守”,那就是在自己的衙门里既处理政务,又给人看病施药的“医圣”张仲景。千百年来,长沙百姓一直怀念着这位父母心肠的太守,用各种方式传扬着他的故事。然而,最近在湖湘讲堂播出的《长沙大传说》中,主讲人顾老师却认为张仲景在长沙坐堂开药,治病救人,完全是迫于无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张仲景当初到长沙来当太守本就有些不情不愿,最后因为听到了一个消息,才下定了决心走马上任。张仲景的家族在东汉时有200多人,是南阳当地有名的大族,但是因为伤寒病,这个家族死得只剩下不足70人。这对张仲景的触动很大,同时也激发了他刻苦学医的志向;事实上,他不单钻研医籍,对当时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张仲景因为博览群书,德才兼备,公元196年被举荐到长沙任太守。然而出发前,张仲景却一直不太乐意。原来他一直不喜欢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场生活,只愿平静朴实地度过一生。后来有人告诉他长沙地区长沙低洼偏僻又多雨潮湿,终年瘟疫流行,相对于中原来说,真是一个荒僻落后的地方。这本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但张仲景一听却马上决定上任了。对于他来说,实实在在地治病救人比做官更加重要。
张仲景来到长沙时,当地因为瘟疫流行,百姓十之八九都有病在身,装神弄鬼的巫也就借此机会大赚钱财。张仲景到任后,决心改变这种状态。有一天他微服私访,来到离城不远的乡间,恰好碰上一巫医正在给病人治病。他看到病人是一位年轻人,此时躺在床上已不省人事。只见巫师又是装神又是弄鬼,然后端起一碗生水,胡弄了几下,即灌进病人口中,旋即了事。而病人的家属还要千般敬万般谢的将巫医送走。
张仲景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经过望、闻、问、切“四诊”,立刻诊断出病人是因痢疾引起脱水而昏迷过去。于是他开了一药方给病人家属,并告诉他们,病人是因病菌侵入肠胃所致,与鬼神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按要求服下这药,病一定会好起来。
说完,张仲景又到别处转了一圈,却一连遇到好几个这样的病人。
回府后,张仲景的心情十分沉重,进而又十分苦恼。沉重的是此地是如此贫困,有如此多的待诊之百姓;苦恼的是官场规定,太守不得擅入民房,这使他难以公开为百姓诊病。“如何是好呢?”他一连苦恼了好几天,仍未想出办法来。他只得要一个随从往乡下去探望他私访时诊过的病人。哪知随从回来激动不已,一见张仲景就连连叩头致谢,说是受病人的拜托,带病人行叩。原来那些病人吃了张仲景的药方后,病都好了。特别是那个经巫医看过的病人,如果不是吃了张仲景开的方子,早就死了。他们都说要上衙门来拜谢救命恩人。
张仲景听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说:“不能劳他们来,还是我去看他们吧!”说完,提脚就迈出了衙门。但他一想,不能啊,太守不能擅入民房……
“呃——太守,”随从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太守不能入民房,但百姓可以进衙门啊,何不请他们……”“对,说得对!”张仲景兴奋不已,当即决定在衙门内设点行医,做“坐堂医生”。
从那时候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张仲景就大开衙门,为病人诊脉看病;“坐堂太守”的名号也就这么叫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