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得俏皮:“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中间的沙水指的就是白沙井之水。明清以来,井旁取水者络绎不绝,“竟日暮而不一息”。不少穷苦人家甚至在此居住,专门打水担卖全城,作为谋生手段,并慢慢形成了现在的白沙街。因此不管从“清香甘美,夏凉冬温”的口味,还是从惠民利物的便利来说,早已是江南名泉的白沙井确实可算长沙第一井。然而在湖湘讲堂近期播出的《长沙大传说》中,主讲人顾老师介绍的长怀井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长沙第一井,甚至是中国第一井,这是为什么呢?
这口被长沙王太傅贾谊挖于西汉时期的水井,已经有了近2200岁的年龄;关键的是,她几乎是中国唯一一口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使用的水井。也多亏了这口井,人们才能找寻到贾谊当年生活起居的旧址,作为追慕怀古的凭借。多少个朝代的多少个清晨,她总是最先从萝卜青菜的叫卖声、从沿街店铺的开门声中醒来,在满城的熙熙攘攘里吐露一腔清凉——但人们往往忘记了这口沉默的水井有着怎样不凡的出身,因为她太亲切。挖出这口水井的人,是西汉长沙王的老师,17岁就名满天下的贾谊,谁配给她取名呢?那要等到近千年后,用一千五百多首诗撑住唐朝的杜甫来到长沙。
贾谊怎么会到长沙来呢?又怎么会挖这口井呢?
贾谊20岁时,成了西汉当时最年轻的朝官。一方面他学富才高,每逢议事时,条分缕析,深得文帝赏识;一方面,他言辞比较激烈,无所顾忌。那些老臣们一不高兴,就联合起来逼着文帝把贾谊下放到长沙,做了长沙王的老师。当时贾谊虽然十分抑郁,但仍然把国事和关心百姓疾苦放在首位,依然向皇帝上书陈述时政的利弊。后来他见住地附近百姓用水不便,就亲自动手凿了一口水井,解决了这一问题。百姓感念其德,在贾谊死后对此井善加保护,就这样一直留到了唐朝。后来杜甫来到长沙,在贾谊故居附近写下了“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谊井依然”的诗句,从此长怀井才有了她正式的名称,并一直用到今天。
那么杜甫诗歌上一句中的“定王城”在长沙的哪个地方呢?它又有什么故事呢?据悉,这正是本周五《长沙大传说》即将播出的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