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偶然邂逅,让我经历太多的第一次
(2010-06-04 14:20:54)
标签:
湖湘讲堂王船山编导手记文化 |
偶然邂逅,让我经历太多的第一次
实习编导 王丽华
我参与王船山这个选题,说来有点偶然。一次,湖湘讲堂制片人柳理主任问我,见没见过曾经在湘潭大学工作过的王立新教授。怎么会没有印象呢?这位热爱湖湘文化、精于湖湘文化、激情讲述湖湘文化的老师,在湘大留下过很多佳话,他的课常常连过道都挤满了人,感染过无数湘大学子。于是,我就开始节目的第一步,搜寻王老师的联系方式。
因为王立新老师已经调到深圳大学文学院去了,几经周折,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深大教务处的号码。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涉足电视节目,迟疑,犹豫,经历一个晚上的纠结后,第二天我鼓足勇气,拨通了深圳大学的电话。一阵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后,对方把王老师的办公室电话告诉了我,但不肯透露手机号码。按照这个号码再打过去,得到的消息是,王老师出差了,而且就在湖南。可恨自己不早点联系!
一周之后,拨通王老师的号码,一个爽朗的声音,让我原本有点紧张的心情,一下轻松了不少。显然,王老师对湖南的感情很深,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并表明在王闿运、杨度、王船山之中,他更愿意讲述他追随了二十余年的圣人——王船山。第一次交谈如此愉快,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又一周后,王立新老师把提纲和第一讲稿件发给我。因为是新手,我看完提纲后也没太多想法,直接发给柳主任和编导余学用师兄过目,然后又机械地、不假思索地将意见反馈给王老师。王老师一听到“要更通俗地讲解”,电话那头爽朗而和气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要再通俗些,会不会走向恶俗?把如此一个圣人讲得恶俗我做不到,要是实在不行就算了吧。”简直是五雷轰顶,我当时就僵住了,这才第二次通话,我就把王老师“惹怒”了?是不是我的表述出了问题,词不达意了?赶紧解释吧!媒体是做大众传播的,要贴近观众,要放大王船山一生的亮点,要把故事和思想穿插起来,要通俗地表达,等等。尽管我的话说得并不利索,可敬爱的王老师是如此包容,很快就明白了我们的意图,一个对船山有着深厚感情的博导,居然能接受一个黄毛丫头的建议,这让我心里油然而生敬意。
通完电话,我想了一夜,写了封邮件给王老师,把我们制作节目的理念以及修改意见等每个细节都写了出来,并精心修改几遍,然后发给王老师。接下来的沟通十分愉快,余编导和我跟王老师轮番交流,王老师的严谨令人叹服,他可以为一个细节问题,甚至一个标题,打上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慢慢的,我不熟悉的王船山,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变得感天动地,震古烁今。我的自信,也随之慢慢地多了起来。
准备讲稿的过程,对王立新老师来说,无疑是痛苦而又亢奋的,寒冬腊月,他挑灯夜战,不分昼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王老师跟我说,每天除了给学生讲课,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王船山,有时写到动情处,几乎是情不自禁地大哭。他有好几次给我打电话时说:“小王啊,为了把船山讲好,我把船山的原著又重看了一遍,每看一遍,我都得哭一次。写着写着总是不经意间泪流满面啊,船山真的是太苦了、太感人了!”王老师被船山感动,我更被王老师感动。在读他的每一集讲稿时,我总会被贯穿其中的滂湃感情和浩然正气所震撼,总会升腾起无限的文化使命感。
几易其稿后,过完元宵节,我们终于迎来了《天地大儒王船山》的录制。5天时间,王老师一直激情磅礴,这5天,他几乎每天5点起床熟悉稿件,吃完早餐后就开始进棚录制,一站就是一整天,仿佛要把整个生命都倾注在这个节目上,那种执着、激昂,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还有几位专程从湘潭、娄底赶来的王老师的弟子。
王立新老师是东北汉子,豪爽而幽默。在录制节目的间隙,他经常让我们大笑不止。一次,他真诚地说道:“钱无所谓,只要我讲得开心,我给您钱都可以!”如此爽朗,绝不是吹。从第一次电话联系,一直到过来录制节目,王老师从来不问报酬的事,他是真诚地想说好船山,让更多的人了解船山!
后期制作是痛苦而漫长的,可我在剪辑上是新手,加之硕士毕业还有很多事情凑在一起,只能满怀歉意地看着编导师兄余学用憔悴地忙碌。
2010年4月23日,《天地大儒王船山》第一集播出,各种好评很快铺天盖地来了,尤其是王立新老师真诚而激情的讲演,让很多人感动。随着节目的播出,一个贞固刚烈、气节高古的极品读书人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湖湘讲堂红网博客上的观众跟帖,也越来越热闹,关于王船山,关于王立新老师,各种评价、争论挤爆了博客。从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湖南电视观众对文化的热情,也第一次认识了湖湘文化的现实感召力,第一次体味了作为文化传播人的特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