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中国圆明园学会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杨振铎先生为圆明园研究专家,曾在圆明园管理部门工作多年。
略论圆明园山水——感悟圆明山水遗存
1968年春,奉调到圆明园工作,出于工作需要和专业本能,了解这座“万园之园”的遗存,成为工作内容之一。其途径,一是请教知情者,二是踏查现场,三是翻阅资料,四是反复印证,五是记录观感。随着时日的积累,愈加感到圆明山水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大,手法活,品位上乘的一座人工自然式山水园林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史料、借鉴、教育作用。
一、宏大的山水规模
圆明三园,占地5289亩,以园外护墙、堤外河及水面等外沿为界,实际控制面积达8500多亩(见图1)。论面积,属京西当时平地造园之最;论园内人工山水占园地比例当属之最。 “圆明园有人工筑山128座,占地463.17亩,为该园面积的15.35%;人工理水形成的河湖水面,占地1030.91亩,为本园面积的34.16%。山形水系共占地1494.08亩,为全园面积的41.5%。“长春园有人工筑山41座,占地187.51亩,为本园面积的17.08%;人工理水形成的河湖水系占地468.27亩,为本园面积的42.62%。筑山理水共占地655.78亩,为本园面积59.71%。”
“绮春园有人工筑山89座,占地147.06亩,为本园面积的12.54%;人工理水形成的河湖水系占地375.16亩,为本园面积的31.98%。”
筑山理水共战地522.22亩,为本园面积44. 52%。三园合计:人工筑山258座,占地797.74亩,为三园面积的15.20%;人工理水形成的河湖水面,占地1874.34亩,为三园面积的35.70%。山形水系共占地2672.08亩,为全园面积的50.90%。三园山水占地比例,长春园最多,绮春园居中,圆明园最少。三园人工筑山连接起来,足有八十多华里,其中圆明园占四十多华里,长春园、绮春园各为二十余华里。最长的山达900多米,最短的山仅16米。山底宽,
80M到1.74M不等。山高,最高者,海拔58.85M减去地面海拔44.18M高程,山高为14.67M;最矮者,海拔44.62M,减去地面海拔42.64M高程,山高为1.98M。
三园人工理水,其水面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圆明园水面,依次是福海,外前湖(扇面河)、后湖、九孔桥、万方安和、方壶胜境、澹泊宁静、前湖等十余处湖池;长春园水面,依次是长春桥动东、得胜盖北、海岳开襟周围、狮子林前、思永斋西南、玉玲龙馆四周、蔚林亭东等处水面;绮春园水面,依次是凤鳞洲环湖、展诗应律北湖、澄心堂南北湖、鉴碧亭湖等。三园各自水面之间,有数以百计的溪河连通,长短、宽窄、形态各异。福海水面最大,东西500余米,南北560余米,计487.56亩;最小的水面,仅10多平米;溪河长短不一,长者千米,短者几米。三园之水,来有源、流有境、出有处的完整水系。
园明三园的山形水系,非同京西有真山水的“三山”皇家园林;全由人工平地营造,其工程量、难度都是可以想见。应该说,园明三园的筑山理水,论量、论质、论技术、论艺术、论底蕴,其规模之宏大,均属名副其实。1933年实测图,距1860年已73年之久;1973年地形图,距1933年时过40年之久。其间,虽然经历了自然流失与人为破坏,但毕竟给人们留下了两个不同年代、不同状态的大量山水遗存资料。这是从一个层面示意出圆明三园人工筑山理水规模的宏大。这些人工山水遗存,向人们提供着可靠的探求盛时原貌的依据,十分珍贵,是应予认真对待的资料之一。
二、精彩的山水布局
中华大地古有赤县神州之称,圆明园有移天缩地之说。略
三、精湛的山水营造
圆明园的山水营造,尽管历经了几个年代,然而最后的规模和布局是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其原因,一是始终遵循一个经规划的基本布局,二是营造者对自然山水的精心把握。这两点是不可或缺的,更是极为可贵的。所谓“精”,在于始终遵循博雅的立意;所谓“良”,在于始终刻守师法自然,少有拼揍之作。这里的关键在于认识山水的程度。
(一)遵循自然山水之理
园林筑山理水,历来师法自然山水。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地貌知识。《尚书·禹贡》篇中,就描述了中华大地上九个州的山水地形。后来汉、唐、宋、明清都有专著记述。对地动、陆海变迁、冲击平原、黄土阶地、岩石的形成、地壳运动、流水及岩溶地貌等,均有精辟的推理、深刻的解释和独到的见解。来自长期实践的诗、画及《画论》给予山水文化艺术的概括与提炼,更为园林筑山理水提供了理论与形象的支持,促进了掇山理水艺术水平的提高。圆明园的筑山理水是祖国山水文化高度发展的艺术大作。圆明山水无一自然恩赐,全为人工筑山理水。这里数百座山,不是无缘无故的一群土堆,而是筑出了具有清晰来龙去脉的山形体系。这里的水系,同样不是毫无自然之理的杂乱水体,而是理出了具有水理的河湖水系。
四、恢弘的山水景象
咸祖昆仑的中华大地是壮丽的巨幅山水画,模拟昆仑地脉的圆明园是经提炼、浓缩后的“巨幅山水画”。在这幅“山水画”里,有既“形似”又“神似”的众多景象。自然界、圆明园的几个实例,告诉人们山有山脉,水有水脉,园林地形要有文脉。没有脉络的堆筑与挖掘,不能称其为园林山水。高度和深度不是园林山水的唯一标志。没有文脉的地形不是园林艺术作品。园林山水必须处理好高度与坡度、山体与水体、山脚与水口内在的关系,才有可能呈现真山水的“形”与“神”。圆明园的筑山理水,体现了宋代李成《山水诀》中“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的理论,同样体现了清代笪重光《画筌》中“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理论。
圆明园筑山理水艺术,可概括为:蓝本赤县神州,地脉咸祖昆仑;远观形势得体,近察形态天成;九州象天法地,文化底蕴深邃。这里实在是园林筑山理水艺术的实物教材。
五、再现风貌体现三大价值
发挥三大作用
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是在平地上,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精心筑山理水、架桥渡水、筑路通游、载种花木、点缀建筑,精心内外因借,成就了难以数计的景观画面和相应数量的观景点,实为一处大型人为自然式山水皇家园林。这里积淀着祖国深邃的山水文化,极具独到之处,营造难度最大。圆明园为世人称为“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不幸,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野蛮劫掠焚毁。此后百余年间,又有六次较大规模的破坏,从无间断较小规模的破坏;然而仍有大量的各种遗存,其中山形水系的布局、总体态势、细部形态等方面遗存,依然比较清晰。国家的重视,各界的关注,主管部门的努力,遗址保护、整修、利用已大有进展,令人鼓舞,令人思虑。仅个人而言,曾经手过福海景区的清整工作,实践证明,能精心参与,与此前多年踏查研究有密切关系。不然,是很难拿出保护、整修规划设计方案的,也不敢接受1985年福海景区的清整任务;更没有底气提出为进一步保护遗址、清整完善山形水系布局与形态,延期开放的建议;更不会为其工程缺欠在领导面前痛泪直言。现场感悟、史料记载和对各种意见的比较,使我得知:首先,今天的遗存,早已不是英法联军1860年劫掠焚毁后遗址的原真状态,而是又经过国内不肖子孙多次拆除破坏,所剩无几的遗存状态。这种状态不能确切的揭露帝国主义野蛮罪行的真实,更不能将今天遗址的现状说成是英法联军的野蛮罪行。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圆明园遗址公园,要具有圆明园风貌,要具有圆明园建筑遗址特色,要具有公园功能。所谓“圆明园风貌”,是要劫掠焚毁结束到同治重修前,这十余年间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路径桥涵、建筑遗存等项园林遗址形象;所谓“圆明园建筑遗址特色”,是要体现建筑遗存,从1860年劫掠焚毁结束到1983年确定圆明园遗址公园命题,这123年里各阶段的遗存形象,即体现阶段性的真实性;所谓“公园功能”,系指在风貌、特色界定下的公园功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功能。
其次,应该确信,山形水系、路径桥涵、植物配置等项,经过恢复性(矫正性)的整修之后,再逐步归位一些流散文物,圆明园遗址的园林形象,一定会体现遗址的阶段性,一定会使经过矫正性整修的建筑遗存更接近真实性,一定会在归位流散文物烘托下,更具说服力、震撼力。
其次,保持现状,越荒凉越生态、越保护的方式是极为消极的方式,是不了解历史所致。前者不能准确说明事实,后者荒凉的人无从进入、无法凭吊。谈何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山形水系,是圆明园盛时风景的“骨架”,是精彩之处;遭劫掠焚毁之后,依然是圆明园遗址的骨架,是园林遗址,是圆明风貌重要构成,也是文物,具有极大的价值与作用。保护、整修、利用“骨架”是圆明园遗址的重要基础。
其次,保护、整修、利用这项山水遗址,不是简单的土方工程和水利工程,而是园林筑山理水文化工程、艺术工程。在国家重视,各界关注下,需要精心,需要史料与现场察堪的深入调研,需要知识,需要感悟,需要多方论证,需要时日,需要遵循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
其次,如果不依据经国家批准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予以保护、整修、利用,如何真实地体现三大价值、发挥三大作用?将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岂不是空谈!圆明园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被帝国主义劫掠焚毁的皇家园林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人为自然式山水的皇家园林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布局基本完整的皇家园林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立意于“上合天星、下包地轴”,内涵宇宙与皇图的皇家园林遗址;是世界上内涵中华民族古代自然与社会两大知识体系最丰富,最具教育意义的皇家园林遗址。这六点,均属世界独一无二,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先天条件”;其“后天条件”,在政府领导和各界关注之下,不断深化园林遗址意识,认真依据相关法规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经过精心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遗址一定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过这样的精心保护、整修的遗址、遗存,定会再现风貌,体现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发挥史料、借鉴、教育三大作用。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再现风貌,体现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发挥史料、借鉴、教育三大作用的唯一最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