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统计,除夕夜10点半央视春晚送红包,微信摇一摇的总次数为72亿次,峰值8.1亿次每分钟,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送红包是中国人传承中的一种礼节,表达人们的亲情和友情,寄托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祝福和感恩。过年的压岁钱,象征着长辈祝福晚辈的美好心愿。如今,微博、微信的红包,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包的概念,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一种新的方式。
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改变了许多人多年的传统过年方式,让人感到即使是过年,友情似乎也比亲情更加重要。如果还有谁在过年期间不能与时俱进不会发红包、抢红包,或者眼晕手慢手指哆嗦抢不到红包,那就只能默默地承认自己已经老了,至少心已苍老。
听到一个老板开玩笑,说过年自己的员工如果还用手机短信拜年,不会使用微博、微信抢红包的,过完年上班就会给开了。虽然是玩笑,但是很有代表性,至少说明这一类的员工,对新生事物墨守成规,不能勇敢尝试。
红包拜年,胜过千言!
有人说,除夕夜的抢红包,令腾讯把阿里送去了上个世纪,移动互联网让PC成为了化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之一就是:拜年能直接用微信红包表达的,就尽量不要再用语言和表情来传递。很多微信群,过年因为有了红包而倍有人气。而那些从不发红包的群,自然显得冷冷清清。
全民疯抢红包现象,至少说明“银子”大家都喜欢,哪怕只有一点点;抢红包不仅仅是为了钱,已经成为一种快乐的社交游戏,使人们在社交体验中满足了炫富、晒幸福的高潮感。抢红包上瘾,钱不在多少,在于一种手疾眼快的成就感;发红包也上瘾,在群友“谢主隆恩”的欢呼声中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没抢到的,也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全民疯抢红包的现象告诉人们:什么梦想,都不如一个小小的红包来得实惠。一个小小的红包,寄托着人们对羊年、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