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丁雪峰
标签:
国画杂谈 |
中国画讲究笔墨美。从表面看,中国画的笔墨离不开用笔的轻、重、徐、疾;离不开用墨的浓、淡、干、湿。也就是说中国画笔墨的美在于它的丰富,极尽变化,富有节奏感。但作为中国画艺术的最高要求却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中国画所表达的意境、神韵。好的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之境界。
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而高妙的处理手段,这就是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力求以尽量简单的形式来表达尽量丰富的内涵。
神韵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主观与客观、个性与修养的统一,但是最终还要归于自然,而自然天趣,指的是作品中境界、精神的流露,见不到别人的影子,见不到技巧上的斧凿痕迹,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所以说意境,不是一个效果,不是一个形式,不是可以刻意求得,而是作品自然流露的精神气韵。

古人把“主宰人的内心,而不以人的意念为转移”这个系统背后的精神称为“神”;又把宇宙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变化、运行背后的力量也叫作“神”。分别称两者为“人神”和“天神”。人神,一般形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这个“神”,是本心,是本能,是先天赋予的,不以人后天的意念为转移,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意”,是指人对事物的思想、情态和对事物的态度。古代儒家非常重视“意”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认为人对事物与行为好坏的看法,都是由“意”造成的。故汉
宇宙万事万物,构成一个整体,按照自然规律变化、运转,生生不息。人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人的本能应该顺乎宇宙的自然规律,与宇宙的变化、运转和谐。这样“人神”和“天神”,两者便合而为一。
在中国画的境界中,展现的“形而上”之意境,是画家与天、地、神的对话,是画家探寻“真、善、美”的心智轨迹。画中神韵的把握,是画家心意超前性、神遇性、天赋和领悟性的综合反映。所以,画家通过后天的修养、训练并达到一定程度,画中自然会有一种气韵显现,只是这种气韵与人的智慧、修养、境界相关,各有不同。

民俗来讲在天上的是“神”,通常按照人心中的一定标准评价。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而充身者也,“阳强则寿,阳衰则夭”,什么是阳气?坦荡之气、和善之气、公正之气,养生必须养阳。如果画家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宽厚豁达且刚强凌厉的气度,坚持有道义的行事准则,正直仗义的言行。能主持公道、公正。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图回报,有益于社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又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艺术造诣,追求真、善、美。反映在画面上的神韵,必有“正大气象”。
如果画家淡然超脱,具灵秀脱俗的气质,反映在画面上,必然有“仙气”。“仙”本义指长生不老,升天而去;引申义指具有高超才能的人、超越凡品的人或事。《庄子·大宗师》中载:“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神之道在于恬淡、纯粹、没有杂念、清静专一。说明得道之士就如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一样,利万物于无声无息中。不被名、利等外物所拖累。
一个人不牟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规律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康,精神饱满,形与神俱,艺术可以人书具老。
中国传统的哲学与艺术,强调一种“空灵”的审美意识。“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着尚待实现的多种可能性。“空”乃艺术神韵的化育之母。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阴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是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肃杀之气,萎靡之气、阴暗之气、险恶之气,皆为阴气,道家说阴气重寿命就会短。如果画家阴气过重,做事不光明磊落,有不正当的心计,投机取巧,靠鬼名堂、鬼点子贪图名利。反映在画面上的必然就是“鬼气”。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的中国画,所谓的创新,多数是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观念严重影响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相嫁接的产物。
把西方形式构成引进到中国画中的依据,是当代相当一部分画家及理论家,认为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即未反映在形式构成上的精神内容,是不可能被感知的。这就与中国传统道家“言不尽意”的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味在酸咸之外”、“画外有画”、“韵外之致”这些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美学思想相违背。中国的写意画讲究书写性,讲究笔致、节奏、韵律,讲究随意生发、解衣盘礴、无意于佳乃佳,讲究一次性的不可复加,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艺术。
中国画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艺术的鲜明特色,即重神似不重形似,重写意而不重写实;重表现,不是模拟和再现;追求美与善的和谐,而不是美与善的统一。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要你忽略了中国文化,接受西方观念,模仿西方形式,入之太深。尽管你如何在形式上设计,在造型上训练,你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画,你就找不到中国画应有的那种味道,出不来那种“仙气”与“正大气象”。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立场上目之,则有如洋人之须眉安于自己脸上,多似邪门歪道,多数皆有“鬼气”。
什么是“鬼”?本意是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在佛教当中鬼和神,没有严格的界限,通指万物之精灵。民间有一个道德标准来评价,正义、善良、精神高尚者为神。自私、邪恶、根性卑劣者为鬼。
也可是对某些人的蔑称,如吝啬鬼、小气鬼。张祜《感归》诗:“乡人笑我穷寒鬼,还似襄阳孟浩然。”
在植物学中,母本的基因,常常是起决定作用的。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也好,具体到绘画也好,有其相通之处,更有其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习俗的种种不尽相同之处。

因此,欲求中国画气韵生动之“仙气”与“正大气象”,途径有二,缺一不可。
首先,是顺乎自然,让主宰自身小宇宙之“人神”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天神”变成和谐统一、和谐共振。这里的顺乎自然,是通过后天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修养、调整,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从而调节自身的“人神”,趋向于与“天神”共振。使先天的本能,以达乎与自然的和谐。这个和谐共振的力量是匪夷所思的,存在有无限的潜能。
其次,要认识中国画的基本意义,认识其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就须从根本处着手。此根本就是中国文化,就是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任何中国艺术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抒情方式,这就是中国画的文化意义之源,根本之道。此亦中华民族之本,不可动摇的,以文化历史为其长久之根,国之灵魂所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