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宗教《易经》孟子傅佩荣台湾 |
分类: 名人 |
傅佩荣
傅佩荣(Fu, Pei-Jung)先生,祖籍上海,生於1950年(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2006年九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 ○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6月份播出傅教授《哲学与人生之庄子篇》,共15集。 ○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正在录制25集《老庄的人生智慧》节目。 ○新浪、搜狐博客主推“傅佩荣人生问题讲座”系列。 ○卓越的演讲家(海内外演讲两千场以上) 著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厘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能的高峰》《转进人生顶峰》、《活出自己的智能》、《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人生问卷》、《从自我出发》、《四书小品》、《哲学入门》、《生命重心在何处》、《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新世纪的心灵安顿》、《论语解读》、《庄子解读》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创意人生》与《重建心灵》等。 《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四书>心得》、《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细说孔子》《傅佩荣读孔孟论人生》、《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抗压有方法》、《人生需要几座灯塔》、《生命重心在何处》、《孔子的生活智慧》、《智者的生活哲学》、《人生中不可不想的问题》、《人生问卷》、《自我的觉醒》等。 《傅佩荣解读易经》 《傅佩荣解读庄子》 透过本书, 《傅佩荣解读孟子》 《傅佩荣解读老子》 《傅佩荣解读论语》 《走向成功人生》 《智者的生活哲学》 “人类需要一种生活哲学或一种价值体系,就像他们需要阳光、钙和爱情一样。”现在,让台湾最著名的人生导师、台大哲学教授傅佩荣从哲学的高度告诉您如何活得成功并精彩——《智者的生活哲学》,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哲学指南! 20世纪苦于焦虑,而21世纪病于忧郁,这是心理学家分析后的结论。作者则是从这个基础出发,秉承着大人文、大爱的胸怀,对人们做出的诊断,并教导人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出忧郁,继而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生命的意义。 如果“现在”是指当下或眼前正在努力的事,那么“未来”所标示的就是方向感。成功的人生不能没有以下四种“感”,这就是:方向感、节奏感、流畅感、超越感。有目标才有方向;节奏是指人生遭遇之顺与逆,形同乐曲之抑扬;流畅则是随遇而安与自得其乐,使自己动静皆在掌握之中,从容不迫地活在当下;至于超越,则是由于智慧通达而不再执著,可以从珍惜自我、开发自我、成就自我,一路抵达放开自我的境界。只有在放开的时候,自我才能回归母体。这个母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大自然。在21世纪,忧郁的威胁渐趋明显,我们也可以预测其来势汹汹。我为此整理初步的沉思心得,编写成《智者的生活哲学》一书,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加以说明,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一起迎接崭新的挑战。 《哲学与人生》 我向读者真诚推荐本书,希望这门台大的最佳通识课引领更多青年走进爱智之门。 ——大陆著名学者周国平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本教材。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是名实相符的。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我还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列出专章论述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学,西方的重点放在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中国则着重阐述了儒道二家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价值,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们是否赞同本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这丝毫不重要。一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我对哲学课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使他们约略领悟到哲学的爱智魅力,但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学教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使学生听见哲学一词就头痛,看见贴着哲学标签的门就扭头,其实那些门哪里是通往哲学的呢。因此,在向读者推荐本书的同时,我期待我们通识课程的改革,从而出现一批真正能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的哲学教师和哲学教材。 《西方哲学与人生》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我们每天接触的资讯,在广度上已经无远弗届了,在深度上则日益觉得不足。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何以是正确的?许多人没有反省,甚至未受教育,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如果要反省,又该如何着手?反省之后,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吗?本书作者将为你解读哲学家的心灵故事,把握现代人的生命智慧。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通过对西方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我们阐述了这些先哲们伟大的思想后面所给予的人生哲思,值得每个人怀抱虔诚的心,寻索人生的经纬,品味生命的定位。 《心灵导师》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申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而心的运作主要在于“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因而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心灵导师》就是作者谈论身心灵的整合之道。该书储存了作者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作者对21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请看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谈身心灵整合之道。傅佩荣教授在《心灵导师》一书中投入了极深的情感,使它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口吃让傅佩荣先生终生不会嘲笑别人 记者:听说你小学的时候因为淘气学别的小孩口吃,结果自己也变得口吃了,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当时对你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傅佩荣:持续了九年的时间,到高二的时候才有机会校正我的口吃。我觉得它对我的影响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小孩子当时受苦,但苦过就算了,可是这样恰恰开发了很多潜能。小时候口吃的痛苦经历使我改变了两点:第一,我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从小被别人嘲笑,知道被嘲笑的滋味,就没有什么优越感。第二,我非常珍惜说话的机会。有人问我为什么说话总是非常扼要,因为我以前不能说话,所以当有机会表达的时候我都会很珍惜,我不会讲一些无聊的话。这些对我绝对是有帮助的。如果说对我性格有什么影响的话,应该是孤僻吧,就是说不太和群。 记者:现在性格还是比较孤僻吗? 傅佩荣:现在不是孤僻,而是喜欢孤僻了。我慢慢地接受它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忍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过程。中间这么长时间的口吃使我心情比较平稳。假如忽然间没人理我了,我没什么难过的。对我来说,如果我不能享受孤独的话,我怎么可能去念这么多书呢? 记者:你个人对国学的兴趣起始于什么时候? 傅佩荣:由于父母信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后来学习西方哲学。我学中国的哲学反而是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了,那时我到了研究所,跟了一个很好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我从他那里知道中国的哲学有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这么多年研究下来还算是符合这些经典本身的规律。 傅佩荣先生的慎重与孤独 傅佩荣的身上有着我所接触过的在国学里浸泡久了的人拥有的某种相同的气息。这种气息恕我无法描述得很准确,只是它在大陆或者年轻人身上是比较少见的。 对待采访和演讲,傅佩荣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度重视的庄严。那天他要去一个网站做访谈,一路上烈日炎炎,他一直坚持穿着西服,直到临上场前不久得知没有录像的要求,他才把厚厚的西服脱了下来。 访谈下来,汗水在他的脸上流淌,他连说嗓子好累。“因为没有麦克风,底下有这么多听众,我不大声他们就会听不清。”据说傅佩荣演讲的时候总是在很多细节上考虑听众的感受,而这与他小时候口吃的经历有关。因为受尽嘲弄,所以他在说话时总能想到对方的感受,因而倍加细致。 傅佩荣回答问题简洁、全面、条理清晰,但不失个性,甚至情绪。而当采访结束大家一起闲聊的时候,他似乎并不是一个谈笑自如的人,于是觉得,他只是专注地做事,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 主要作品 《向老子问道》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第一集:虚无主义的危机 第二集: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第三集: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主题二:“道”的深刻含义 第四集:道是什么 第五集:道与德的配合 第六集:从道来看万物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第七集:圣人的定位 第八集:圣人的表现 第九集:圣人的榜样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第十集: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第十一集:俭:节俭珍惜万物 第十二集:不敢为天下先 《孔子的大成之道》 第一讲:孔子的为师之道 第二讲:孔子的孝亲之道 第三讲:孔子的为官之道 第四讲:孔子的贫富观 第五讲: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六讲:孔子的修养之道 第七讲:孔子的一生 第八讲:孔子的中庸之道 第九讲:孔子的公私观 第十讲:天下第一家(上) 第十一讲: 天下第一家(下) 《向孟子问道》 主题一:好辩自有理由 第一集:充实基本学识 第二集:善于使用比喻 第三集:创造新的格言 主题二:性善不是幻想 第四集:理解人性的关键 第五集:心之四端 第六集:人性向善 主题三:培养浩然之气 第七集:从自我修养入手 第八集:浩然之气的表现 第九集:高尚其志 主题四:人格修养六境 第十集:效法圣贤典型 第十一集:人格的六种境界 第十二集:孟子的贡献 《向庄子问道》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第一集:深度虚无主义 第二集:身体的困境 第三集:心智的茫然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第四集:心斋的修练 第五集:顺从“不得已” 第六集:化解一切的执著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第七集:不与世俗争胜 第八集:外化的秘诀 第九集:内不化的快乐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第十集: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第十一集:以心合道:静与游 第十二集:美感洋溢的生命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第一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颜渊学习快乐 第二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路学习率真 第三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夏学习教书 第四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曾参学习勤奋 第五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冉求学习做官 第六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冉雍学习德行 第七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贡学习说话 第八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游学习胸襟 第九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宰予学习辩论 第十集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张学习立志 第十一集附录:走向成功的人生——傅佩荣访谈(上) 第十二集附录:走向成功的人生——傅佩荣访谈(下) 《向孔子问道》 主题一:在考验中成长 第一集:学习是人生的转折点 第二集:生活中的修养 第三集:志业的传承 主题二:肯定群己关系 第四集:亲情出于天性 第五集:友谊值得珍惜 第六集:积极参与社会 主题三:展现人文之美 第七集:全人教育的理想 第八集:诗是教化之始 第九集:乐与生活趣味 主题四:觉悟天人之际 第十集:认真面对死亡 第十一集:信仰的真谛 第十二集:完美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