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张亚勤谈信息产业的变革之二

(2012-07-05 17:12:28)
标签:

it

发展

管理

中国移动

分类: 移动视点

IT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IT产业发展趋势。

IT产业一个完整的周期基本上是10—15年,每过10—15年就会有一个大的变革。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节点。未来的发展将是从PC时代走向互联时代的趋势。现在微软、因特尔这样的传统PC公司,也开始拥抱互联网时代。

到了互联网时代,并不是说PC就消失了,不重要了。恰恰相反,PC的定义、功能在不断的开拓和延伸。所以我认为,PC的发展趋势是走向PC+,而不是后PC。也就是说PC的定义在延伸,它不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也是一个通讯的工具,还是控制的平台和娱乐的中心。

另外, PC进入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比如说PC变成了钱包、电话、变成汽车、电视,可以说PC是无所不在的,有电的地方就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就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就有互联网。现在是人和人相连,人和物相连,物和物相连,以后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智能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所有的信息传送到“云”里面。

计算机的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是大型机,后来到小型机,再到微型机,到个人电脑,现在走向“云+端”的架构。云计算这两年是一个特别火的字眼,但是究竟什么叫云计算?它能做什么?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会能带来什么影响呢?

“云+端”的变化对整个IT产业、服务业都有着巨大的震动,也使产业模式在发生变化。最初的时候,软件和硬件在一起,没有软件这个产业,只是分大型机、小型机。软件为硬件服务,每种机器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开发工具、不同的用户界面。到了PC时代,才真正产生了软件产业。所以,盖茨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的产业,让软件和硬件相对的独立。有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应用软件,现在还有服务这种模式。但是过去这些年,软件主要是作为一种产品,可以在网上买,也可以刻成光盘。现在正在发生变化,走向“产品+服务”的模式,甚至很多情况下,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

在上一个时代,IT的发展主要是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主导。现在看来,中国、印度已经成为了三个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中国的手机、游戏、PC、服务器、通讯等领域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成为整个IT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过去这些年,IT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战役都是平台之争、操作系统之争。在PC时代,有三种操作系统。第一是比较封闭的,比如苹果系统。第二种是完全开放的、开源的,像Linux系统。开源就是免费的系统。第三就是微软,是半开放系统。在PC时代,可以说微软的体系是比较占主流的,一直占90%以上的份额。现在整个产业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十年会有三大战役,会有三个平台激烈的竞争,谁掌握了这三个平台,将会在IT产业占到主导权。

第一个大的平台,就是云计算的平台。云的平台目前在美国有三个公司做得很大。一个是微软Windows Azure平台,另一个是亚马逊的IC3的平台,还有一个是谷歌Chrome Os平台。这种技术在别的国家还在进行研发。我认为云的平台有很多的机会,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云里面有技术,有产业,更多的是服务。服务业有很大的区域性。

第二个平台,就是端的平台。端的平台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平台,另一个是手机和PC互相的渗入。最终将是手机、iPad(平板)和PC成为一个平台。不会再是两个不同的平台,但是可能会有好几家。

目前在手机的操作系统上,可以说是微软、苹果和谷歌安卓三国演义。在将来的10年、15年,可能更长时间,基本上再不会有新的平台。未来将是一种融合。最近我看到国内很多企业在做手机操作系统,我觉得风险很大,我不很看好他们。如果我们国家在10年前开始研发这个平台,而不是PC平台的话,我想会有机会。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了三个大的系统,我们再来加入有些晚。

第三个平台,就是基于和跨越“云+端”上面的一个应用的平台。包括社交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平台,搜索的平台。这个刚刚开始,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不仅是在国内,在全球都有机会。

我讲了三大平台。端的平台基本上已定,现在还看不出微软、苹果、谷歌这三家谁会赢,但是别人很少再有机会。在云方面的应用平台,大家还有很多机会。

第二,产业发展定律。

对于产业发展定律,我总结出四大定律。在产业界的定律,往往不像科学定律那么严谨,更多的是经验定律。这只是一种趋势的总结以及对趋势的预测。

一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对计算本身的性能的一种预测。内容就是每18个月,电脑速度和容量就会加倍。后面还有一个修改的摩尔定律,就是12个月就加倍。30多年了,一直很准确,未来的10年、15年,可能还会沿着同样的速度发展。

二是贝尔定律。贝尔定律和摩尔定律很像,内容是同样的芯片,同样的性能,12个月或者18个月,价钱就会便宜。我们无论买电脑也好,买手机也好,可以发现,过了12个月或18个月,确实价钱就便宜了一半。

三是吉尔德定律。内容是主干网的带宽每六个月就加倍。这个基本也是准确的。现在谷歌网的带宽基本可以到无限大了。通讯的瓶颈是服务器,服务器的吞吐速度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速度是关键的限制点。

四是以太定律。内容是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我们平时用的局域网,家里最早的网络或者公司的网大多是用的以太网。以太网的发明人说,我们如果投入是N,N个东西连在一块,那我的效益就是N次方。打电话,俩人说话,是一到一。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是一到N,N个用途。网络上连在一块,效益就是N次方。这“N次方”的效益,一直没有完全的爆发出来。直到最近,有两个东西使它真正地显示出了N次方的效果,一个是Facebook,一个是Twitter。国内有很多类似Facebook这样的网站,像人人网等社交类的网站。类似于Twitter的,国内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特别是微博,真正把N次方的效应发挥出来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转发。比如你有很少粉丝,你转发,别人再转发。转发以后,就有了一个N次方的效应,这个是很有爆发力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功能带来的各种各样效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对于新闻传播以及一些政策和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微博”这一事物刚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那时我就预测,微博在中国一定有市场。因为它结合了三种文化。首先它是短信文化。在美国你写个短信没有人理你,大家都不看的。可是在我们国内人们喜欢用手机写短信。微博很短,是属于短信文化。第二,它又是一个社交的文化。短信一般是一个人写给另外一个人或者另外几个人,而微博是很多人在一块,可以一起沟通。第三,它是E—mail文化。它可以把信息存在那里,大家一起讨论,还可以放些照片在上面,而短信传照片就不这么方便。微博把这些功能全结合到一块了。所以我认为微博的生命力很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