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

标签:
老北京的故事美丽的北京秋天北京古观象台我们的退休生活 |
分类: 我们的退休生活 |
文化点缀世界文明,同时还用辉煌的科技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在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天文方面无疑有着不同凡响的贡献。对
于这种贡献,我们今天仍能从北京古观象台略见一斑。北京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原名“司天台”,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成高台建筑,名曰“观星台”,台体高约14米,台体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高约13米,清代时,更名为“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442年(正统七年)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修建观星台,将铜制的浑仪、简仪和浑象放在台上,并在台下修建紫薇殿等房屋。1644年建立清王朝后,朝廷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州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年(康熙八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奏请制造新天文仪器,经康熙皇帝批准,从1669年至1673年共铸成6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传教士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此8架铜仪属于古典天文仪器,均以肉眼直接观测,没有安装望远镜系统。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著名的古观象台之一,始建于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从明正统初南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持续天文观测近五百年,是世界上现存同期古代天文台中持续观测时间最长的一座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配套齐全的古天文仪器以及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