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足不出户网上也能“考古”
(2015-10-20 16:23:59)
标签:
网上考古老年人之作做法 |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
步入老年,根据自己实际、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有自己打算,以适合老年特点的活动方式,过好各自的晚年生活,尽享天伦之乐。我是宅老,无啥特长,唯独喜欢上网,写点东西。七年前开通了博客,此后兴趣渐浓,一发而不可收拾,同时发现,有很多赵氏博客都在研究赵氏历史,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想,这不就是网上考古吗?我们老年人也可以介入,于是,我萌生了通过网络平台,研究上海赵氏源流的想法。近两年来,我借助网络,利用考古工作者网上发布的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成果,不断研究《上海赵氏源流》,目前已有所收获,正在逐步深入。主要做法:
(一)普查上海地方志中的赵氏人物。载入志书中的人物,在当时当地通常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望族世家,平民百姓不可能载入。所以,我不惜劳力,将各年代有关上海的府县志、乡镇志等记载的赵氏人物及其介绍内容全部抄录在案,并输入电脑文档。因为,在未查实或没有宗谱的情况下,是很难找到他们之间的辈份与世系关系的。通过抄录,有可能不断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有的记载某人与某人是祖孙、父子、兄弟、从兄弟、从侄关系等,这些零碎的人物关系的发现,有可能成为整个家族成员的关联点。同时,通过抄录与归类,使我脑海中留下了对这些人物姓名、字号,甚至绰号以及分布地点的深刻印象,为以后查资料时发现亮点带来方便。现在,每当见到某个上海赵氏人物,只要志书上提到过的,一般都能闪现与对上号。
(二)普查族谱、家谱、宗谱。赵氏谱系建立于宋朝,宋太祖、宋太宗后裔的世系记载最完整,可以说,上海赵氏都是宋皇室后裔,从世系而言,具有完整的延续性,这是考察上海赵氏源流的有利条件。根据上海赵氏分布范围和在抄录过程中发现的线索查谱牒,。除在上图家谱阅览室查阅外,还可在家谱网上查找,但主要是在博客上查阅,因为,有志研究赵氏历史的博客,经常发表家谱、墓志铭、神道碑铭、行状、人物传等,这些都是考古发掘的原始资料,最可靠,最直接,最可采信。因此,我最关注他们的博客,往往能在他们的相关博文中受到启迪,吸收到营养。
查家谱要耐心仔细,关注到家谱的每个方面,尤其要注意谱序中源流的描述,始祖的本传以及世系实说,当然要重点关注其世系。墓志铭是当时追思死者的重要物证,它不单单介绍了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来龙去脉,其中也载有墓主的家庭或家族成员关系,从一块墓志中,通常可以查到三、四代,最多能查到六、七代人物的名号,所以也要认真,不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那怕是个别的字句,都要弄清楚。
神道碑铭是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碑文,也有其讳、字、号及生卒年份和主要贡献等,它跟“行状”一样都具有官方性质,同样可以进一步佐证死者的真实情况。如此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先行调查发掘得到的研究姓氏源流的可靠证据,不可忽视。
(三)普查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博客发表的诸多谱族文章中,都会引经据典,註有引用文献资料的文名、书名、作者与出处,这对于研究者来非常珍贵。所以,一经发现有需要的,与研究问题有关联的,要及时记下,并通过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网上查找索书号及馆藏地,以便前往直接阅读,查到所需的资料,进行复印扫描,从图书馆查这些文献资料,所得信息信任度较高。还可网上搜索,从诸多显示的文章中,选择所要的博客文章直接点击阅读,也不失为一种考察的方法,但要注意甄别。
四是分门别类建立文档。按照旧时地区,将赵氏人物的资料各自归位,随着查阅深入,点滴积累,逐步增加。必要时,可设置图表一步一步系统化。一是建立赵氏源头世系表。考察表明,上海赵氏为宋皇室南渡后繁衍的后裔,这是上海赵氏之“源”,在江南的江浙地区,通常以太祖世系的“子”字辈、太宗世系的“士”字辈为始迁祖,为便于考察,我设置了上海赵氏南渡后迁徙路线表,将各分支赵氏的流向纳入表中,这样看迁徙的源头比较清晰,一目了然。二是建立赵氏迁徙上海后的世系表,将人物按其辈份、代数填入表中,直至找全为止,这是赵氏人物流向的主体。三是建立重要人物、事件文档,将零碎资料逐步纳入其中,待齐全后,再整理其专题研究文章,或许能有新的发现。我的赵默庵、赵如珪、还有赵宫使大名的生卒年份浅晰就是这样产生的。四是设置赵氏人物墓址表,将其官职、姓氏、名号、生卒年份、世系关系及资料出处列入表中。江南民间风俗,土地是人的命根子,故死者通常都葬在自家的田地里,这也是叶落归根。查到墓址,就意味着查到了死者身前的居住地。四是建立解放前赵氏人物居住地表,通过地名志,可以查到赵氏后裔现实居住地名以及解放前曾经居住过的人物,这是赵氏的最后流向”。
以上做法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不是说教之作,仅供参考。具体做法还得因人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