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蚕茧亮相多七旬老人喜养蚕

标签:
娱乐文化情感 |
分类: 情感 |
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中国享有丝绸大国的盛誉,早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上就有广东的湖丝亮相,独得金、银大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介绍我国缫丝工业的同时,又有蚕茧亮相,今天开幕的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洁白的蚕茧再次亮相,养蚕、丝绸成为我国联系中外的媒介与纽带,让我们无比自豪、感慨。如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已上升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影响史上空前。
与世上一切事业一样,养蚕、缫丝、丝织品,也是在家庭个体操作的基础上起步的。我们幼儿、少年儿童乃至中老年人的养蚕,既是一种兴趣,又是一种体验,还是一种继承,它能使养蚕人从中了解许多蚕的知识,诸如历史、故事、用途等,掌握养蚕技术,体会我国悠久的蚕文化。
我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身居城市化的市郊,热衷养蚕十年有余,至今仍然欲罢不能。我熟知养蚕的过程,掌握蚕的每个生长环节,每每都能获得成功。我不仅喂养过能吐白丝的蚕,还喂养过能吐黄丝的蚕;既喂养过春蚕,还在六月份喂养过夏蚕;既用当年蚕卵孵化出蚁蚕,又用隔年蚕卵孵化出蚁蚕;既能用常温下的卵孵化,也能用冷冻卵孵化;最多年份喂养过近五百条蚕,最少也要养百余条蚕,可谓成果丰硕。
今年,当我想用隔两年蚕卵试验孵化时,遭到了失败,所有蚕卵“全军復没”,无一孵出,我不甘就此断养,转而向同楼的养蚕爱好者讨要数十粒蚕卵,重新开始了养蚕。我天天观察新蚕的长势,发现一个新情况,幼蚕长得又小又慢,大不如往年,不知为什么,带着疑问请教能人,经人介绍,方才明白:蚕不但要产后“优育”,而且要产前“优生”,家庭个体养蚕,都是当年同辈蚕娥交配产下的卵,次年用它孵化蚁蚕,这种繁殖过程,无疑是“直系新属”间进行的“近亲繁殖”,这种繁殖方式,肯定对蚕的生长不利,蚕自然长得又慢又小。所以,今年结茧后,我将选出优良蚕茧,与人家的优茧进行交换,到时候,不同环境、条件下结的茧娥破茧后,就能强强结合,相互交配,优上加优,产出最佳的蚕卵,留下这种卵,来年必定能孵化出优蚕。
我的居所紧靠幼儿园和小学校,老师们作为一种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家养蚕。有些学生自己动手养蚕,但很多学生仅顶个养蚕的名义,都是老人在代理。我曾当过好几年代理,如今孙子都大了,无需代理了,但我对养蚕疵心不改,兴趣依旧,期待着手中之蚕,在我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再现辉煌。请看下图——我的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