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乡下“相帮”之今昔

(2015-02-26 14:40:00)
标签:

农村习俗

相帮

今昔变化

莘庄文化

分类: 情感

    ——莘庄方言故事(五)

“相帮”顾名思义就是互相帮助。但在莘庄地区,“相帮”是个专用名词,是指东家在婚丧时请来的帮忙者。在造房、农忙时也有请人帮忙的。在乡下,前者请“相帮”是“绕宅基”(整个村子)的,后者请“相帮”是有选择、有所指的。

婚丧嫁娶请“相帮”由来已久,既是农村的传统习俗,又是农家的交往原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严密的联系,请“相帮”的范围、对象,请不请“相帮”,不因自家的意愿决定,而是由本宅的习惯做法决定的。从这点讲,请“相帮”是乡规民约,约定成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民间强制性。

上海郊区未形成城镇化前,农家操办婚丧大事,亲戚朋友多者二、三十桌,少者有十几桌客人,每办一桩事体,热热闹闹,前后共三天,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全宅基农户相互配合,积极“相帮”,才能应付现场局面。“相帮”,每户派一人。就餐的大小房间,需要在家族中调剂,客坐的桌椅板凳,需要挨家挨户借还,购买的鸡鸭鱼肉,需要众多人手清洗,烹制的各种菜肴,需要有人端上餐桌,抬举迎娶新娘,到新娘家提取嫁妆,需要请人代劳。事后,借的东西要归还,现场要清理……,这些工作都得由“相帮”来完成。这家有事是这样,那家有事也这样,年年都有,一年好几次,家家请“相帮”,家家有人当“相帮”,所有“相帮”者都满腔热情地帮助人家,一家有事,全宅帮忙,慰然成风,历来如此。

农村城镇化以来,农家的老屋旧宅全部拆除,农民入住动迁小区,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举办老式的婚丧大事。曾一度,农家只能在酒家办事,虽然仍请“相帮”,但他们摔手掌柜,只吃不做,无忙可帮。举办的时间,由原先的三天缩短为一天,不仅多花钱,草草收场,而且,客人还觉得不解渇,不来劲。

近几年,当地镇村政府为村民大办实事,投入大量资金,在各村都建起了为农服务的会所,最大的会所可以摆上六十桌。内部配备了厨房、餐具、桌椅、卫生间,搭设了小型司仪舞台,开通了音响设备,供农家免费使用。家户可在莘庄、虹桥、梅陇等地自请餐厨班子到会所来制作宴席或烧豆腐饭。会所由村委直接管理,不以赢利为目的,不对社会开放,专为农家服务。按规定,凡本村用户,每场次只收2000元,临近外村用户收3000元费用,餐费和水电费用按实自理。会所给农户带来了便捷,减少了操劳。席间,客人像在酒家就餐一样,有餐厨班子带来的服务人员负责传菜,宅基上的“相帮”享受客人同样的待遇,可以自由入席,悠闲地吃喝,再也用不着忙里忙外了。这真是:“婚丧嫁娶请相帮,家家都有人帮忙;昔日相帮忙不停,如今相帮坐上堂;社会进步可赞叹,相帮之名不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