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之述是唐太宗所纳魏征谏言的精髓所在
(2013-12-08 20:37:19)
标签:
唐太宗魏征进谏纳谏十思疏帝范思想精髓一脉相承 |
分类: 随唐演义博文 |
众所周知,成书于贞观22年(公元648年)的《帝范》十二篇,是唐太宗李世民送给太子李治的文字告诫。像他这样专门撰书向太子系统论述为君之道的父皇可谓首屈一指,俗话说:“人至将死,其言也善”。太宗临终前一年能为太子奉献出具有如此精辟内涵的书籍,其用心良苦。他把执政治国的满怀希望作为遣言写入书中,赠给太子,对太子充满着寄托。这部不朽之作流传至今,对教育为官者仍不失有现实意义。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明君,他以虚心纳谏著称于世,广纳魏征谏言更是他登基后的突出之举。《帝范》的成书,主要得益于魏征,其精髓也源于魏征。太宗对群臣说过:“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求长久利益,仅魏征而已”。
魏征死于《帝范》成书前五年的贞观17年(公元643年),他先后奉侍帏幄太宗十余年,因此,《帝范》讲述的方方面面,既是太宗一生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魏征谏言思想、精神对太宗的执政治国起重大影响的必然结果。
关于魏征向太宗进谏以及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在《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唐史演义》也有涉及。但真正能够系统完整体现出“进谏”与“纳谏”成果的,最终还落脚到了《帝范》一书中。可以说,《帝范》之述,是唐太宗对魏征谏言思想的融会贯通,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认识高度。作为一个封建君主,与下臣建有如此融洽关系,并达到如此密切程度很不容易。
唐太宗曾对魏征说过:“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二百多件事,都往往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怎能这样?”据不完全统计,仅《资治通鉴》记载魏征在贞观年间曾向太宗进谏达48次。贞观11年(公元637年),魏征将这些谏言进行了集中归纳,并在“十思疏”中具体提出“十思”作为人君的行动准则,提醒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全文见《唐史演义》第17回),魏征的“十思”是他谏言思想的精髓,在太宗所著《帝范》十二篇中都能找到印证。现根据《十思疏》与《帝范》译文分述如下:
—— 魏征提出的第六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谓,如果担心懈怠,就要思考慎始慎终)。《帝范序》太宗写道:“我作为高祖之子,登上皇位,每日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之心,一天比一天谨慎,经常思考在治国安民时,如何能善始善终”。以此告诫太子,不要辜负继承王位的重任。
—— 魏征提出的第一思:“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谓,看到合意的东西就想到要让人民知足,以警戒自己)。第二思:“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意谓,将要有所兴建时,就想到适可而止来安定人民)。《帝范崇俭第八》太宗写道:“身处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应常存节俭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坏政败国,贵为天子之后,更应该时时事事以节俭为准绳来警戒自己。”以此告诫太子,必须懂得如果“骄奢恶欲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势必导致身死灭国的惨剧。”
—— 魏征提出的第五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意谓,喜欢游猎,就想到国君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帝范诚盈第七》太宗扩大了范围,写道:皇帝如果追求珠玉珍玩,奇木异石,衮衮华服,喜好邪门歪道,玩鸟斗兽,声色狗马,就会把军国大事抛于脑后,玩物丧志,玩人丧德,那么寻欢作乐的好日子还没过到尽头,倾覆危亡的命运就等在那里了。以此告诫太子要以俭约质朴之道涵养自己的品行,要用淡泊静远之方修炼自己的德行。
—— 魏征提出的第七思:“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谓,怕被封锁,受蒙蔽,就要想到要虚心地接受臣下的意见)。《帝范纳谏第五》太宗写道:“如果人君能够容忍规劝,就可以使忠诚正直的臣子竭尽其心,让有谋略的臣子尽献其良策,大臣的意见能上达于君王,君王的光辉能普照天下。”昏君以威势拒谏,对进谏者治罪,那么,大官怕丢官禄就不去进谏,小官怕引杀身之祸就不敢说话,皇帝便彻底失去约束,自己蒙蔽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直到最后身亡灭国,这就是拒绝接受劝谏的恶果。以此告诫太子要虚心听取并接受臣下的意见与规劝,避免缺点与过失。
—— 魏征提出的第八思:“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意谓,怕偏信不正派的人和事,就要想到以身作则,去掉不正派的人和事)。《帝范去谗第六》太宗例举好多事实,通篇论述要警惕谗侫奸险的小人得志,写道:“如果朝廷里边混入谄谀奸侫之徒,就像禾苗有了专门吃苗根的螯虫一样,是国家的大患。”以此告诫太子要磨炼自己,提高修养,接近正直的臣子,倾听忠直之言,千万不要做荒迷惑乱,远拒贤良,听信小人谗言的昏君。
—— 魏征提出的第九思:“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謬赏”(意谓,给谁恩惠,就要思考不因偏爱而不适当地进行赏赐)。第十思:“罚所及,则思无怒而滥刑”(意谓,给谁处罚,就要思考不因恼怒而过度地施行刑罚)。《帝范赏罚第九》太宗写道:“赏罚必须严明,而且要适时适度,既要用惩罚罪恶,防止小人作奸犯科,也要用奖赏有功,劝导守法者行善立功。以此告诫太子只要不偏于私情,不结党营私,公正赏罚,君王的事业就会畅行无阻。
另外,魏征在第二思提出的关于克制自己,以安定百姓生活为前提的思想,《帝范务农第十》中,太宗也都有通篇论述。他写道:“为国治民的根本在于加强农业生产”。在农业方面,君王必须为百姓带好头,调动和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多施仁惠,诚信爱民,那么不论是远是近,人心就变得安定了。”
诸如上述对照,还有很多可举,不再赘述。可见,魏征《十思疏》与唐太宗《帝范》,两相对照,其源流关系清晰,其思想精髓一脉相承。
正因如此,唐太宗非常信赖魏征,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经常对照自己,警醒自己,约束自己。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太宗在群臣面前说过:“方今群臣忠直,无过魏征”“当朝的臣属们,忠直没人能超过魏征”“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比不过他”“魏征履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太宗还说:““魏徵针砭规劝朕的过失,一天也不能离开身边”“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魏征去世后,太宗感到非常惋惜,叹息道:“以铜为镜,要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殁,朕亡一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