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个热心接背母亲“常回家看看”的好儿子
(2012-01-23 16:40:07)
标签:
父母回家节庆孝心背母关爱敬老陪护 |
分类: 情感 |
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催人泪下的情怀,唱出了所有父母盼望儿女们常回家看望自己的迫切心情。然而,当父母住进养老院,只身在外、老终将至,又会有多少儿女在老人触及心灵的特殊时刻,能够将心比心,理解父母翘首期盼回家的心情呢?所以,凡能够热情接父母回家看看的儿女们是值得称赞的。
我晨练的同姓好友赵泗福,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请母亲回家看看的孝子,他的首举是接母亲回原籍老家看看。早年,老赵的父母来上海打拼,落脚谋生。八年前,年愈七旬的父亲去世后,老赵带着老母亲回到了阔别五十多年的苏北盐城老家,将父亲骨灰安葬,叶落归根。以后,他每隔二、三年总要陪母亲回乡下老家上坟,在礼拜父亲亡灵的同时,也让父母“相会”说说话。人越老越想家,越老越怀旧,越老越思亲。前年,母亲想要回老家看望年愈八旬多病缠身的胞妹,老赵给足了母亲回家应酬的盘缠,叫女儿开车和他一道送老人赶回胞妹家住了一周,晚年的同胞姐妹久别重逢,重新相聚在一起,饱含热泪,一往情深,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老赵还特意把母亲送到她的出生地老家,见见稀有的亲属,看看当地的变化,听听曾经的乡音,让母亲过一把思乡瘾。
如果说送母亲回到生养她的老家是一种孝心的话,那么,老赵的另一种孝心,就是请住在敬老院的母亲回家过年了。随着年事已高,母亲的脑子出现痴呆,越来越严重,她已经不能住在家里单靠家人服侍,前年,老赵忍痛割爱,不得不将一直奉陪在自己身边的母亲送进了一家条件较好的敬老院,从此,老赵把母亲看成是离家的“游子”,经常牵挂在心头,周周都要去看望她,看到年轻时坚强能干的母亲,如今已经不能站立,天天被护理人员,按墩在囚椅一样的座椅上不得动坦时,他痛苦地流下辛酸的眼泪,倍感愧疚与不安。这两年春节,老赵无论如何都要接母亲回家过年,院方不放心老人离院,让老赵在院方的放客单上签字后才勉强放行,在敬老院,像老赵这样被子女年年接回家过新年的老人,实属凤毛羚角。1月21日小年夜,老赵又要接母亲回家过年了,当他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走出房间时,一个同住的老人,躺在床上无奈地连声叫喊着,我也要回家过年,我也要回家!。
老赵一家三口住在六楼,没有电梯,母亲又不能站立行走,他只好提前请姐夫在楼下等候,在姐夫的搀扶下,自己背母亲上楼,由于母亲基本无力配合,又怕母亲从背上滑落,老赵背得相当吃力,背上一层,稍歇一次,越往上爬,越吃劲,等背到家里,轻轻抱母亲躺在她的久违了的床上,老赵已是满头大汗,精疲力竭,但他想到母亲一生的付出,想到小时候母亲无数次背过自己,想到自己躺在母亲的背上舒坦的感觉,所有的疲惫顿时消散,再累也无怨言。母亲回家后,全家团圆,一家人又过上了以前母亲在家时一样的生活,大家热情地陪护着老人,问寒问暖,给好吃的,老人虽然反映迟钝,没多说话,但她看到自己的老巢、老床、老厨依旧,尤其是看到视如掌上明珠的孙子时,眼晴有点湿润,嘴角也露出了微微的笑意。除夕之夜,在家人的依畏下,老人吃上了一顿暖暖和和的年夜饭,春节期间,其他晚辈和亲戚们也将陆续赶来看望,共祝她老人幸福长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对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很多老年父母,晚年与子女分住,或入住养老机构在所难免,但当父母需要的时候,尤其是节庆,在可能的情况下,请父母回家看看,让老人享受到子女的关爱与温暖也是应该的,那种不闻不问,把入托父母一概推向社会,视如泼出之水的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