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说点古今桑蚕趣事
(2010-05-28 11:19:34)
标签:
桑蚕茧咏蚕养蚕古人小说世博 |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
春蚕是人们喜爱喂养的珍贵昆虫,今年我又喂了一批蚕,一个半月后,它们都上簇了,结了满满的一小框茧子,着实让我欣喜。在此,我不再细说养蚕过程,因为作为玩物性的家庭养蚕,再有经验与心得,总比不上标准化规模化的养蚕单位和大户,大谈特谈养蚕术,不免会让人见笑。再说点蚕桑趣事吧!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养蚕大国,有着无数的桑蚕趣事,在诗歌、小说、绘画、建筑、传说中都有涉及描写桑蚕学术与趣事的篇章,咱们不妨例举一些:
据传,上古时期,人们称蚕为天虫,养蚕最早是皇帝正妃嫘祖发明的,被古人尊她为先蚕。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国风》中,有关诵桑蚕的诗就有:《桑中》《十亩之间》《隰桑》。集中描写了三位美丽女子桑中之约、采桑女子唱着歌从十亩桑林劳动归来结伴而行、桑树之美抒发的青春年华情人约会的情景。
南宋诗人陆游《种桑》诗中写道:孔明百亩桑,景略十具牛,岂无子孙念,饱暖自可休。种桑吾庐西,微径出南陌,三月叶暗园,四月葚可摘。戴胜枝上鸣,仓庚叶间飞,飞鸣各自得,人生胡不归?归家力农桑,慎莫怨贫贱,婚嫁就比邻,死生长相见。(见南宋诗词 陆游作品全集—— 种桑)该诗把孔明家桑园的面积、地点,桑叶桑葚采摘的时间,以及桑农丰收喜悦归家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悄。这首诗进一步印证了孔明曾经有过种桑养蚕的经历,他在临终遗言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表明孔明家因种植桑树养蚕等,使家中衣食无忧的生活状况。
古典小说中也有许多有关种桑养蚕的描写:《三国演义》第一回在介绍刘备出身时写道:玄德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家住桑楼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说道:“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作者此描写,预示着刘备幼时的雄心壮志。这棵参天大树是看着刘备长大的,记录着刘备幼时的豪言壮语和少年时代的成长。后来刘备称帝,他的家乡就被远近的乡邻叫做“大树楼桑”。这棵桑树至今仍枝叶繁茂。
巴金小说<家>中写到:“家父(注指高太爷)那时是广元县的知县。我们就住在衙门里面,我们姐妹住在一间楼房上,推开窗便是一个大坝子,种了些桑树,一清早就有喜鹊在树上叫,把我们早早叫起来。”又写道:“后来母亲养蚕,我们给她帮忙,常常夜深我们还起来拿了灯,下楼到蚕房去看桑叶是否稀少”。该描写说明,巴金家里曾养过蚕,他本人也有过养蚕的实践,因此,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也留下了有关养蚕的作品,《春蚕》一文被列为小学语文课文,还有《桑叶青青》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桑叶萌芽、变绿、采桑、蚕食桑的情景。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世弟周琼写给贾政的信中,开头就有“金陵契好,桑梓情深”一句,是说,我周琼与你贾政在京都(金陵)就职时素来相好,又是同乡人,故乡之人感情深厚,想娶你女儿探春为媳。注:桑梓,就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古时,人们把桑梓喻作家乡的意思。所以作者用桑梓情深比喻同乡人的深厚感情。另外在第十七回读者也可以看到省亲别墅即大观园里也种有桑树榆树,作者写贾政带众人到黄泥筑就的矮墙时见到:“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桑树和榆树是家族富有的象征,可见在大观园里是必定要种桑树的。
数千年来,我国养蚕业经久不衰,以桑、蚕、茧为主要对象的生产、科研、开发、利用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养蚕业已遍布大江南北,很多地方靠养蚕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四川珙县孝儿镇,2008年蚕业综合产值2125万元,光百万元村就有7个,被誉为西南养蚕第一镇。
以蚕茧形状制造的灯具及建筑层出不穷,一串患古朴典雅的彩色茧灯高挂在杭州中国丝绸城;椭园形蚕茧儿坠垂挂在姑娘耳际;西新宿的50层蚕茧大厦早就魏然耸立在日本的国土上;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像一只熟睡的蚕宝宝,静静地躺上海黄浦江畔的世博国家馆中,成为规模最大的展馆之一;湖丝传人凌兰芳原创国画《水乡古镇蚕花节》搬到了丝绸织锦长卷上,作为世博会展品陈列于中国馆贵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