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这是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倡的做法。至今,人们对逝者都以这种严肃注目的形式,送他(她)最后一程。
去年,我单位撤销建制,人员各奔东西,高度分流,我们已退休的干部职工,由市主管理局安排到某总站管理,前些日子,有一位退休多年的老领导、老同事因病去世,因其为副处级干部,局工会派人参加,由总站具体操办追悼会,需要写一份悼词,但总站接手时间不长,对死者情况不够了解,于是就找到我,为他们代劳。我作为原单位与其共事多年的同事、退休支部负责人,很高兴把组织上交办的任务接受了下来。
悼词,是浓缩的人生,概括着亡者的毕生,悼词是人生的句号,涵盖着人生的起始与终结,悼词是追悼会上面向公众发表的演讲,它既是对死者生前表现的评价与缅怀,又是与会者对死者的怀念与追思。因此,必须写好它。说实在的,要写好一份高度概括、文如其人、富有情感、信服满意的悼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悼词,只能在被悼者亡故后撰写,时限极短。接受项此任务后,我抱着对亡者、丧家及单位负责的精神,进行了一翻详实的调查了解,通过不同途径,着重从工作表现、为人处世、突出事迹、群众评价等方面,对亡者曾经工作过的主要单位、合作过的主要同事、相处过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仔细采访,通过采访收集组织悼词素材,根据自己与亡者生前共事十余年的实际,进一步听取几任单位领导和有关干部的评价,边起草边整理边完善,三易其稿,最后将初稿交由主持追悼会的总站领导统稿,并征求和听取亡者家属对悼词内容的意见,进行最终修改,把关定稿。追悼会上,总站领导怀着沉重的心情,低沉悲伤,向死者致了悼词。悼词字字句句,真真切切,恰如其分,打动人心,大家无不为之动容,都觉得这份悼词写得好,把亡者写真了写实了。当然,亡者已经离世,悼词也不会写他过去那些的“不是”,主要还是写他过去的成绩、奉献、事迹和优点。
现在,有些单位由于退休职工多,单位领导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追悼亡故之事,碍于职责与情面,单位职能部门及分管领导不得不主持丧家的追悼会,他们对亡者的悼词,不可能花费大量心思精写撰写,往往是千篇一律,一份底稿用到最后,换个名字,稍作改动,拿到会上读完了事,正因如此,有时悼词内容还会张冠李戴,在严肃的追悼会上闹出了笑话。这种对亡者、丧家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必须改掉。人生到了终点,如果亡者有知,对单位领导给自己作如此悼词,又当何想?我们不能因其已故而草菅以往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