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咱部队的军嫂
(2008-10-21 10:07:01)
标签:
军嫂概念随军家属军嫂功劳部队关心军嫂情感 |
分类: 军事博文 |
军嫂,广义来说,就是军人配偶的总称。通常主要指符合规定条件,经批准办理手续的随军队干部一起生活的军人配偶。军嫂携带子女同住,成为随军家属。一般营以上干部家属(包括个别连干)都会随军。临时来队的军人配偶,大家也会很客气地叫她们嫂子。
军嫂是一个普遍性概念,有军队存在就有嫂子存在,古今中外军队都是如此。三国时期,曹兵攻取下邳、徐州,刘备只身投奔袁绍后,受二弟关羽保护而多年奔波的甘夫人、糜夫人就是当年的军嫂。虽然那时叫法与现在不同,但意思基本一样。
“军嫂”称呼是从上海纺织行业挑选“空嫂”以后衍生出来的,从那时起,军嫂成了军人妻子的代名词,这个亲切、尊重而又视如家人的昵称,充分表达了军人配偶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崇敬心情。
军嫂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家属不随军,夫妻两地,心挂两头,夫妇来回奔波,车轮滚滚,浪费时间与钱财,对部队工作不利。“跟着当官老公不合算,一辈子夫妻两年半”就是她们的怨言。军嫂的随军,与自己的丈夫过上团聚的日子,不只是夫妻情深、儿女情长的需要,更能最大限度地支持丈夫工作,解除部队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稳定军心、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搞好部队工作,丈夫的军功章里有自己的一半,也有军嫂的一半。正因如此,我军才经常把符合随军条件的军嫂吸纳到部队来。
团以下部(分)队的军嫂,与干部战士时有接触,看到的是军事训练的生动场面,听到的是激烈的拼刺声、整齐的步伐声、爽朗的口令声、嘹亮的军歌声。受到的是军人生活的阵阵熏陶。她们的心已经融入军营,和军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打成一片,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军嫂在家的生活背景是军队干部百姓生涯的一面镜子,她们的随军,给部队带来了风格迥异的乡土人情,反映了军队干部家乡生活的本色,一个团一个营的军嫂,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多种多样,饮食偏好各不相同,性格特征各有千秋。她们聚集在一起,独领风骚,各显神通,使干部生活的情趣更加浓郁,色彩更加斑斓,情调更加丰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野战部队的军嫂,在部队居住也有一定的流动性,随丈夫的流动而流动。在打仗或战备需要情况下,她们必须远离营房,入住后方家属留守处,如福建前线在五六十年代,包括一九六二年紧急战备期间,军嫂们都住在闽西后方家属留守处,以后,随着前线形势的缓解,军嫂们陆续搬到营房家属区居住。在历次紧张的战备行动中,部队的军嫂同样也经受着严峻的心理考验。
做好军嫂的保护、就业工作,是军地拥军优属的重要内容。法律保护军嫂的婚姻,婚前,对她们必须进行较严格的审查,婚后,对破坏军婚者要给予更为严厉的惩处,可以说,军嫂是干部本人与组织精心挑选出来的好妻子。对她们的就业更是当地政府拥军优属的重要工作,军嫂大多来自山区和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少有一技之长,在家乡大多没有固定的工作,我们部队的领导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办家属工厂,办起托儿所,临时解决她们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一九七七年,我们部队与当地政府经过充分协商,一次性解决了全师军嫂的正规就业问题,为军嫂家庭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好事,从此,军嫂们成了一名仍然在部队家属工厂上班的国家承认的正式职工。我爱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军嫂也是随军队干部新老交替而变化的,新的符合随军条件的嫂子们源源不断地来到部队,而老军嫂们随着丈夫的转业,也先后离开部队,回到地方,返朴归真,当起百姓嫂子。以往聚集在一起的军嫂们,分散在祖国各地,仍然非常依恋曾经的军嫂生活,保持着军嫂的优良传统,支持丈夫在地方作出新贡献,为转业干部争光。她们十分想念离别的军嫂,只要有机会,就会保持联系,争取机会见面,总是割舍不了过去那段深深的的军嫂情缘。
我们记述军嫂,记住她们的付出与功劳,我们赞美军嫂,称赞她们的人品与美德,人民军队欢迎她们的到来,愿军嫂精神世世发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