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干战因受军事训练、生活环境、气候变化以及身体素质的影响,难免会有大小病员产生,如何关心照顾病员,除由连队卫生员就地医治或送军队医疗机构专门治疗外,平时给病员送病号饭,改善饮食营养,加快肌体康复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照料。这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中早已形成的“官兵一致、团结互助、爱兵”的光荣传统。
连队病员(俗称病号),通常是一些在不注意防病的情况下产生的无关重疾的轻病号,高发时只占连队总人数的2%左右,通常情况下连队都能出满勤,基本没有病号,平时极少有人吃病号饭,即使有,多则吃三四天,少则吃一二天也就结束了。所谓病号饭,只不过是面条或米粉加鸡蛋,还可能放些猪肉之类的的荤腥,不太可能单独包饺子给病号吃。吃这种面食,在我们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部队应当是改善生活的待遇了。就是这样的病号饭,在当时连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六七十年代,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病号饭是连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好帮手,一顿普普通通的病号饭,以其无穷的魅力,把病员与部队的温情、连队的友情、战友的乡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体现着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病号饭”顾名思义,吃病号饭的人前提是要有病。一个连队,一百多人,是一个偌大的家庭,平时难免有人偶染风寒,头痛脑热生毛病,这是很正常的。战士为连队建设作出贡献,得了病就要充满爱心,好好照顾,保证他们名正言顺地吃上病号饭,调剂一下口味是最起码的。一定要真情地关心他们,把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好让他们尽快恢复体力,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但从部队思想工作实践来看,有一些战士因思想心理因素诱发的“病”,还要通过“送病号饭”的感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感激省悟,治好心病。不做思想工作,轻易否病的做法,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九六八年我连有个湖南道县新兵何成荣,据说入伍前是红卫兵造反派头头,在家养成了趾高气扬、只想指挥别人的秉性,步入连队正规生活后,对急速转变的“小兵”身份接受不了,一度躺倒不干,想回家,连队卫生员在摸清底细的情况下,交代班上对他采取了新兵的”特殊政策”,
像他家的亲人一样,每天送上“湘味”可口的病号饭,并问长问短,谈思想,聊家常,开展以心换心和心连心的思想工作,使他从病号饭的深情中感受到部队亲人般的温暖,体味到当兵的光荣,明白自己的责任,安心部队服役。
最典型的是江西九江市老兵梁华光,体质一般,有点书生样,入伍动机不明确,吃苦性极差,平时工作消极,常抱病,没少吃病号饭,三年服役期刚满,为达到退伍目的,他病态频发,是真是假,大家看得很清楚,对他我们仍然假戏真做,坚持送病号饭,不断从思想和物质两方面感化他,思想开了窍,他回想当兵三年间连队首长和同志们为他付出的心血,看清了自己一贯落后的表现给连队造成的不良影响,想起了自己即将退伍,一无是处,毫无成绩,带着落后帽子回家的处境,深感痛心与后悔。后来,因战备需要,他愉快服从连队决定,安心工作,超期服役一年才离开部队。
连队卫生员是的病号饭的决策者,每天早、中、晚都要下班排巡察一遍,发现病员一边治疗,一边与班排联系,摸索清情况,安排病号膳食,并亲自到伙房落实、派发。病号饭的食谱尽可能照顾病号口味嗜好,如福建兵病了多配汤煮米粉,北方兵病了多配面食,江西湖南四川兵病了,多配辣味食品等,促进病号食欲。总之,连队病号饭虽然很单调,也没有更多特别之处,但它在连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历来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起码在病员的心灵上也会得到慰藉与享受,因此依然受到大家的亲睐,一旦发生病号,总是忘不了求助于病号饭。
想起连队战士那些寒碜的军衣裤
(2008-10-07
22:12:17) [编辑]
[删除]
瞧咱投宿大庙的子弟兵 (2008-08-28
21:49:51) [编辑]
[删除]
听毛主席的话——“深挖洞”
(2008-06-06
09:18:13) [编辑]
[删除]
连队看露天电影好辛苦啊! (2008-05-22
21:29:23) [编辑]
[删除]
连队令人钦佩的猪官 (2008-06-19
12:45:30) [编辑]
[删除]
[置顶首页]
赞我连理发员小张 (2008-05-21
14:28:04) [编辑]
[删除]
[置顶首页]
司号员小杨 (2008-05-04
16:08:21) [编辑]
[删除]
[置顶首页]
军歌在我心中 (2008-05-01
16:48:43) [编辑]
[删除]
[置顶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