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看露天电影好辛苦啊!
在部队尚未普及电视前,连队的最高娱乐生活待遇是看电影。部队各级机关都设有电影发行和放影部门,军有电影站、师有电影队、团有电影组。
野战部队,连队每周看一次电影,每次二小时左右,看一个主片,另加一二个副片,大多看黑白的战斗片、军教片、新闻纪录片,有时还看一些军事题材以外的片子。至今印象较深的看过:上甘岭、智取华山、英雄儿女、天山上的来客、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之歌、红岩、地雷战、地道战、红珊瑚、南征北战、战上海、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闪闪红星、长征等等。由于当年连队文化娱乐生活比较贪乏,干部战士对看电影情有独钟,特别感兴趣。
我们福建前线部队看电影,无论设防在沿海农村,还是住在营房,都在野外露天,有的在山脚下,有的在沙滩旁,有的在田野里,极少在老百姓学校的操场上,根本没有条件到影院里舒舒服服地观看。住在营房的部队可能会搭设固定的露天电影场,在阶梯式的场地内,面对投射在白墙幕上的影像看电影已经算是不错了。
部队看电影,一般以营为单位轮流进行,连队战士非常关心友邻营、连的放影信息,特别期待自己能尽快看到电影。每天训练归来,很多人会到连部询问有没有电影看,一旦有消息,大家都会奔走相告,情不自禁地高喊“大家作好准备,今晚有电影看了”!
因为是一线作战部队,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所以,连队看电影时,说起来是娱乐,其实也很辛苦,从不轻松,从不马虎,思想上始终紧棚着战备的弦,行动上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干部战士必须穿军装,扎腰带,军容整洁,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紧急战备情况下,还要背上背包和装有四斤大米的袋子,可以说是带上了战士生活需要的全部家当。身处偏远山村的连队,还要攀爬山岗丘陵,穿过河谷溪流,走好多路才能赶到营部电影场。分散营房居住的连队到团影场看电影时,还要以整齐的步伐,在带队者的指挥下,托着钢枪,喊着“一、二、三、四”,唱着队列歌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路走来。到场后,各连各排整好队,枪靠右肩,背包当凳子(或席地)坐下,此时,不用吩咐,马上就有人站出来,指挥唱歌,组织赛歌了,高吭的歌声此起彼伏,很少有喘息的时间。最多到现场后,解散稍微活动一下,抽空找老乡聊上几句,抽几支香烟就算开恩了。看电影虽然带有娱乐性,但仍要强调纪律性,大家必须自觉遵守纪律,保持原来队形不变,静坐观看,不得喧哗,更不允许擅自离开队伍。战士劳累疲倦时,只能在原位默默地闭目养神,不得躺下呼呼大睡。为了部队安全,在场地四周还要派出岗哨维护现场秩序,哨兵只好在哨位上兼顾着看电影。放影结束后,连队摸黑返回驻地,看一躺电影,来去往返,远者不下十公里路程。
在营区驻地看电影,从首长、机关干部到连队干部战士,家属与军人不能混坐,必须分开,对偷偷陪着家属,怀抱孩子一起看电影的军人,军务部门一经发现就会给予制止,这就是军人与百姓的区别所在。
部队看电影,百姓也得益,他们一旦得到看电影的消息,也会像赶集那样,从四面八方赶来,与我们“大聚会”,比较精明的村民,抓紧机会在场做点小生意,卖这卖那的,其实都是卖给老百姓的,军人从来不会去买,这也许是部队纪律所致吧?
野外看电影,部队与百姓也是分开的,部队面对银幕正面看,百姓在银幕反面看,因为,一块薄薄的银幕,放映时,影像照射银幕后,也会同时在反面透射出来,这样正反两面看到的影像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罢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连队电视机逐渐普及,原本在电影场上才能看到的片子,足不出连,在电视上基本都能看到,大大丰富和方便了连队的文化娱乐生活,过去那种长途奔波赶往野外露天看电影的日从此一去不复返,再也不会受那疲惫之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