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立春宜「发陈」,唤醒你的阳气

(2017-02-06 09:05:01)
标签:

健康

养生

保健

分类: 养生保健

    立春宜「发陈」,唤醒你的阳气 原创2017-02-04跟着节气过日子活法儿

    立春是24节气之首,2017年的立春是2月3日~2月17日。「立,始建也,春气始至,故为之立也。」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从立春开始,东风解冻,万物复苏,一个新的四季轮回又开始了。

    立春后就要减少鱼肉滋补了,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粗粮,因「春为发陈」,是自然推陈出新的季节,也是身体清洁的大好时机,保持便便通畅,防止内热上火。春寒料峭时,做好防寒保暖,以防感冒。

立春饮食小贴士 

    适宜:韭菜、豆芽、豌豆苗、蒜苗、洋葱、萝卜、芥菜初春时节气温有了一定的回升,但冬日的寒气并未完全消散,倒春寒时常来袭,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发散,就会产生咽喉干痛、嘴唇干裂、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阳气郁」的现象。

    所以立春后,应该多吃一些豆芽、韭菜来帮助体内的阳气发散,这也符合「立春日啖春饼」的习俗。春饼特有的配菜: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豌豆苗等)或拌或炒。

    除此之外,蒜苗、洋葱、萝卜、芥菜、小蒜、韭黄、菜薹、香菜等也可常吃,意在祛散阴寒、散发五脏之气。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开春以后应多吃甘甜之味,以补益脾胃之气,如红枣、蜂蜜、牛奶、豆浆、山药、红薯、土豆、蘑菇、花生等。少吃:墨鱼、动物血、螃蟹、乌梅、醋、肉类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如墨鱼、动物血、螃蟹、乌梅(话梅类)、各种酸味果汁等要少吃。而且要少放醋或不放醋,因为酸味的东西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宣泄升发。

    另外,要少吃肉,因为滋补了一个冬天的肉,到了春天还接着吃就容易生内热上火。同时性热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火锅烧烤之类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肠道内热堆积,要少吃或不吃。忌吃:各种肝、生葱、蓼子、蛙、蛇、甲鱼、龟《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为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千金方》:(立春、雨水)不得食生葱、蓼子,令人面上起游风。勿食蛰藏不时之物(冬眠动物如蛙、蛇、龟、甲鱼等)。

    《云笈七签》: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吃热物(如羊肉、辣椒、胡椒、白酒等)。   

立春运动小贴士 

    养阳忌静宜动,春季万物发陈,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应该多去户外锻炼,打打球、踢踢毽子、练练瑜伽等,不仅能怡情养性,还能使气血通畅,疏散郁滞的阳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要避免运动量过大,以致大汗淋漓。中医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说,流汗太多会损耗心血和阳气,而且容易诱发感冒,影响健康。

立春起居小贴士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夜卧早起,并非要求闻鸡起舞,至少做到23点之前睡觉,7点左右起床,有利于初生的阳气升发。

    风是春天的主气,此时寒气逼人,风多与寒并道而行。《黄帝内经》中讲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这是因为风是阳邪,它有生发、向上的特性,当风邪侵入体内后,最先受到损害的是人的头部、肺部,引起头痛发热、恶风、咳嗽气喘等症状。

    风大时,尽量减少外出;随气温变化添减衣物,减衣时不要减得过多;经常梳头,从上往下,每天百遍,能刺激风府穴和风池穴,通畅气血,让风邪绕道而行。

立春情绪小贴士 

    春季属于五行中的木,肝属木,木主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从立春开始,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有利于肝脏的保养。

    《黄帝内经》述:「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误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春天应该解开束发,缓步前行,让心情放松。内心宽厚平和,有一种生而不杀、给予而不掠夺、赏赐而不处罚的意念。

立春茶饮小贴士 

    荞麦茶2~3克,用200毫升开水冲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冲服2~3次。

    荞麦又名净肠草,由荞麦烘煎而成。众多粮食作物中,唯有荞麦含有大量的芦丁、硒及维他命等营养物质,其中黑苦荞为上品。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茶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消热肿风痛,在吃了肥甘厚味之品后饮用甚好,清肠去油腻,还能减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