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陶瓷四百年历史
(2014-11-30 10:20:32)
标签:
股票海城瓦窑陶瓷缸窑 |
分类: 临溟古今 |
陶瓷在中国大地上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具体到海城是何时出现陶瓷的,却没有人能说得清。几年前,鞍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海城缸窑岭村,发现了一座金元时期的馒头窑及当时的生活用具,遂推断:金元时期,海城已经出现陶瓷制造业了。
真正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是清代。《海城县志》记述了清代皇瓦窑在海城缸窑岭村的情况:“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窑(即皇瓦窑),制成黄绿琉璃瓦,清时工部特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
皇瓦窑,应是“海城陶瓷”兴盛之始。
皇瓦窑是清代东北地区唯一一处烧造宫廷琉璃窑址,它参与了后金时辽阳东京城和沈阳故宫等重要皇家建筑的兴建,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三陵”(沈阳故宫和东陵、北陵及新宾的永陵)都保有皇瓦窑的产品。
1911年清朝灭亡后,皇瓦窑随之消失。紧接着,海城出现了五家窑业公司,大批量生产民用陶瓷。
建国后,“海城陶瓷”长足发展,在全国陶瓷行业举足轻重,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没落。
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四百多年间,竟是一部“海城陶瓷”的兴衰史。
海岫公路行至析木镇缸窑岭村,从公路向北,有一条通向大山里的少有人迹的乡间土路,路的尽头就是缸窑岭村北沟山,几间老旧的民居散落其间。
此时的荒凉,让人无法想象,100多年前,这里还是,窑炉成片、作坊成排、官厅高立,一片繁盛的忙碌。
当时的皇瓦窑,占地1.5万平方米。皇瓦窑,顾名思义,就是给皇帝的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地方。过去,只有皇宫和庙宇才能使用琉璃建筑构件,一般人家没有资格使用。
与木质建筑材料相比,琉璃具有不易被火烧、豪华气派等特点。据史料记载:清代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赵窑,曾为北京故宫、陵寝烧窑,另一处就是皇瓦窑,皇瓦窑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之所以会在缸窑岭村兴建皇瓦窑,主要是这里原材料丰富。有关专家曾表示:“皇瓦窑地处群山之间,东山有白土,西山有红土,北山又有两条名为大龙湾泉和二龙湾泉的山泉,是烧窑的绝妙之处。”
掌管皇瓦窑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家族是1607年(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从山西迁至缸窑岭村的,因在努尔哈赤建造东京城时选送了绿釉盘碗,而被加封为世代五品官,世代掌管皇瓦窑,皇瓦窑亦被指定专为宫殿、陵寝烧造琉璃建筑构件。于是,皇瓦窑参与了沈阳故宫的兴建及福陵、昭陵等陵寝的建设。这也是皇瓦窑最为鼎盛的时期。此后,皇瓦窑一直参与沈阳故宫、陵寝的维护,直至清朝灭亡。
从清初后金到清末,皇瓦窑一共持续了282年。
烧一次窑耗时一周
皇瓦窑的窑炉形状很特别,前圆后方,不像一般窑炉,要么是长方形要么是圆形,也许,这正是它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而独有的特点吧。
缸窑岭村的赵维申老人小时候曾见过皇瓦窑中的五座窑炉,他曾向媒体回忆说——“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五座窑已经停产了,所以我老跑到窑里面去玩。那窑能有四五十平方米,挺高,下面是方形的,到了上面就变成了拱形的。走进窑内,先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土坑,土坑的对面是窑炕,窑炕下面是一条连着一条的火道,火道的尽头连着五个伸到窑外能有两米多高大烟囱。听我父亲讲,每次开窑时,先把坯装在窑炕上,从炕面一直撂到窑顶。然后把木材放进窑炕对面的大坑里,点完火之后马上封紧窑门。再添火时,就打开窑门上的小门往里边扔木材。烧窑时,人们站在窑外就能看出坯烧得怎么样了。一开始,烟囱冒的是黑烟,再后来,火大时,从烟囱里往外窜红火,等到变成了酒火,就是像酒点着时那种绿莹莹的小火苗,窑要烧好了。烧一次窑一般得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赵维申还回忆了其他一些细节:“烧窑用的红土、白土都是十几岁的童工从山上背过来的。那时,在窑地上干活的人能有三四百人,他们的分工特别细,谁干什么都整整齐齐地刻在石碑上。这样的石碑有五个,都摆在伯灵庙门前。窑上负责配釉的釉工就两个,配方他们谁也不告诉。听我父亲讲,从皇瓦窑往外运货时,用的是一种三套大马车,车一转动,能有脸盆那么粗的车轴也一起跟着转,挺笨重的。离窑址不远有个官厅,官厅前还有一个琉璃影壁,是道光二十一年皇帝为了嘉奖老侯家建的。后来,由于影壁下面的地基下陷,‘文革’前一年就搬到现在的厝石山公园了。”
如今,那块影壁依旧摆在厝石山公园内,它约有二米高,前后两面分别绘有鹿、鹤、麒麟等动物,虽历经百年,影壁上的琉璃色泽依然光润鲜亮。
一个时代的结束,却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1921年,海城成立了一家私营陶瓷公司——“辽东窑业”。
“辽东窑业”的成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913年,日本人在大连成立了“大华窑业”。当时,整个东北的瓷器市场几乎被日本人垄断。为抵制日货,张学良遂在沈阳创办“肇新窑业”,于是,一大批陶瓷专业人才云集辽沈地区。与此同时,海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海城当地的风化长石、硅石、滑石变质岩,是生产陶瓷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加上唐山木节土(煤层上的土)、鞍钢复州湾粘土、朝鲜蛙目土等这些软质粘土(可塑性极强),以及抚顺、灯塔的煤矿……套用今天的话,资源优势加上人才优势,为“海城陶瓷”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辽东窑业”成立不久,“大新窑业”、“海城窑业”、“德昌厚窑业”、“新昌窑业”相继成立。
其中,“大新窑业”的顶梁柱就是“沈阳肇新窑业”技术科长张镜珩、芦光耀、于俊霖。
“大华窑业”的著名技师李秀亮、耿书田则来到海城,同时兼任“海城窑业”、“德昌厚窑业”、“新昌窑业”三家窑业公司的技师。
当时,“五大窑业”的规模是,年产量合计一千万件,每家窑业公司不过二三百人。但是,与“皇瓦窑”只为皇家服务的“理念”不同,“五大窑业”均生产日用粗瓷,也就是老百姓用的盘子、碗。其间,最有名的就是芦公碗,也叫蓝边粗瓷碗,碗口蓝边,蓝边下有花纹,因为物美价廉,颇受欢迎。芦公碗在北京还有一个用途,它被摆在茶摊上盛装茶水,2分钱一碗,即北京著名的“大碗茶”。
海城曾与景德镇齐名
建国后,“五大窑业”相继成为海城陶瓷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年产量高达六千万件,海城一跃成为全国陶瓷八大产区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等地齐名。
这时,“海城陶瓷”的服务理念依然是为百姓服务。只不过,转向生产日用细瓷。
从“日用粗瓷”到“日用细瓷”,一字之差,却是历史的翻天覆地。
1951年,又生产“出口细瓷”,进而生产成套餐茶具。
各种产品中,最受欢迎的是荷花汤平盘,这种盘子开口大,透明度好,因此,还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称号。还有一种“双桃牌”餐具,外形酷似熟透的桃子,市场销路也不错。
1984年,在全国陶瓷展销会上,海城参展紫砂茶具引起轰动,这种茶具造型仿根雕,两根木桩合抱着一个茶壶,壶面上刻有两个飘逸的汉字——“恋风”。一同参展的“45头”宾馆瓷器同样获好评,并出口美国,创汇100多万元,那时,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产品的变化,导致了原料的更新。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五家陶瓷厂都从湖南介牌、山西大同、江苏苏州购进粘土,原料中,一半是南方的粘土一半是海城的石头,即“南土北石”。每年,海城要从南方购进3万吨粘土,一斤粘土的价格比一斤大米、白面还贵。烧窑的燃料也由煤改为油。
五家陶瓷厂各有侧重,比如,一厂生产汤平盘,但不配套生产,二厂以生产“20头”餐具为主,三厂向建筑瓷(即马赛克)发展……五家陶瓷厂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没有竞争”的格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里,被称为海城陶瓷的“黄金时代”。陶瓷行业成为海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从业者高达5万人,约占海城市区人口的一半,几乎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两个人在陶瓷厂工作。
“四大突破”领跑全国
尽管海城陶瓷也要经过“原料、成型、烧成、彩炼”四大工序——和全国其他陶瓷厂没什么两样,但是,海城陶瓷因着“成型和烧窑”上的四大突破,在中国陶瓷业举足轻重。
76岁的王兆瑞曾任海城陶瓷公司总工程师,他说:“四大突破分别是成型上的滚压成型、阳模成型,和烧窑上的还原焰烧成、辊道烤花。”
所谓“滚压成型”,就是通过一个锥体状的滚头在石膏模具里飞速滚动,使坯体成型。原先的方法是轳辘成型,把样板刀固定在轳辘机上,轳辘机转动时,通过人工操纵样板刀成型。由于滚压成型属于机械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成型方法迅速在全国其它陶瓷产区普及。
“阳模成型”则是另一种机械成型的方式。王兆瑞拿起一个盘子,形象地讲解道:“这个盘子好比一个坯体,以前成型时,模具在上面,盘子在下面,没法在盘子成型时压出花纹。我们海城的技术恰恰相反,盘子在上面模具在下面,可以轻而易举地压出花纹。”
至于“还原焰烧成”,是把坯料中的氧化铁变成低钾亚铁,从而使坯体呈现出透明度极好的淡青色,一改过去坯体发黄、透明度差的状况。
讲到“辊道烤花”时,王兆瑞饶有兴趣地说道:“辊道就是由一排排瓷球组成的滑道,每个瓷球的直径约有30厘米。当把烧好的白瓷描金、贴花后,工人们以三四十件为一组,把它们放进一个个铁笼子里,再把铁笼子放在辊道上。一按电钮,滚动起来的瓷球就把铁笼子送进窑炉中烤花。这样一来,彻底改变了过去凭人力把铁笼子推进窑炉的方法,8个小时的活儿,20分钟就能干完。”
由于“空前”提高了生产效率,1972年,国家轻工部特意在海城召开了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这一新方法。
然而,辉煌过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原料枯竭加上技术改造落后,海城陶瓷逐渐没落,最后退出历史的舞台。
采写:记者姗悦
摄影:记者 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