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与“水”知识

(2014-11-05 15:28:41)
标签:

健康

口渴

人体

血液

万物

分类: 养生保健

水有“百药之王”的称号。没有食物,人类可以存活几周,但是没有水,几天后,人类就会死于脱水,我们身体超过2/3的部分是水,但大多数人却并不清楚喝水的重要性。水在人体细胞内是物质代谢的主要媒介,而在细胞外又是细胞生存的环境,物质代谢就是在水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而代谢产物要溶解于水中才得以排出体外。

水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形态,增加代谢功能,调节血液和组织液的正常循环,溶解营养素,使之易于吸收和运输,帮助排泄体内废弃物,散放热量,调节体温,并使血液保持酸碱平衡。

水是人体内包括最多的成分,也是消化食物、传送养分至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循环(如血液和淋巴液)、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保持它们湿润所必需的。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液体,其生理功能与血液相似,它能使钙和镁之类的物质到达健康所需要的身体组织中去。

在道家看来,水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道教始祖老子常以水来形容“道”,称赞水以柔弱战胜刚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性之柔,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可见水的性质体现了“道”的柔而不争、无为的德行。在《道德经》一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正因为如此,有道德的上善之人,会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虽然,饮水对人体有很多益处,但只有懂得科学喝水,才能保持健康。那么,如何喝水才算科学呢?

1.不可大口喝水

口渴的时候,不少人习惯“咕噜咕噜”豪饮一番,殊不知,这种饮水的方法对健康并无好处。少量、多次、慢饮是正确喝水的3条基本准则。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下咽,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的感觉。

2.喝水量因人而异

健康人可以用尿液颜色来判断何时应该多补充水分:正常的尿液颜色应该是淡黄色,如果颜色太深就应该补充水分,若颜色很浅就可能是喝水太多了。
对于病人而言,喝水更需因人而异。例如,同是心脏病患者,当患者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每天需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以免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但当患者表现为心脏功能衰竭时,则不宜喝水过多。因为喝水太多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为了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不宜喝水过多。当感冒发烧时,自呼吸道丢失的水分比平时要多,另外发烧体温增高,从皮肤蒸发的水分也会增多,要适当多补充水。

3.每次要喝200毫升

也许是因为生活太忙碌,工作太紧张了,也许是因为喝水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小了,人们总是不加以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口渴了才喝水,或者每次只是“蜻蜓点水”地喝一点儿。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事实上,人体中的物质75%是水,当人体失水量达体重的2%时才会感到口渴,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口渴时,你的身体已经处于慢性缺水状态了。”因此,应有规律地喝水。
不仅如此,规律性的喝水也并不是说每次只要喝一点儿就行,还有一个量的问题。每次喝水过多或过少都不好。一口口地喝,只有70%的水分被人体吸收,一次喝太多又会增加胃肠负担。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每次喝200~250毫升,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利用。

小知识:喝水含一含再咽

国内外专家多次研究证明,将水含一含再咽的方式是最科学,也是对人体最有益的。

1.大口地喝水,容易将过多的空气带入胃肠道中而导致胀气,必然会引起胃肠的不适。

2.含一舍再喝,可以使得入口的水温变得与人的体温接近,而不会因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

3.可避免胃黏膜受到伤害。因为快速喝水容易使胃快速膨胀而刺激胃细胞分泌过多胃酸和消化酶,使胃处于强酸以及高消化酶的环境中,久之会伤害胃黏膜。

4.通常,我们感到口干才会喝水,所以含一含再咽,可以让口腔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水的滋味,并进一步使得口腔黏膜有更多时间来接受水分的滋润,这也是喝水用以解除口干的最好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