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逸趣三品 |
一、毛坯为基础、新枝为依据
盆树的造型设计实际上是从打坯开始的,因为通过打坯,盆树的形式、面向及旧枝的去留便已确定,而盆树的绘图设计则是在打坯后开始的。第一步必须是在栽植前将打坯后的毛坯画下来,若待栽植后再画,会因根头部被土埋没而使日后的“定托”与“定尾”失去参照。绘图设计的第二步是在确定新桩成活之后,依据新枝的着生方位进行“定托”与“定尾”。做法是用铅笔画单线(代表枝条),将蓄留枝的位置、角度标在毛坯图上。对于方位识辨不明的枝条,还可以加“方位标”,如图1—A(圆圈代表树干横切面,短直线代表出枝方向)。
定托必须以成型后的树高为参照,因此,必须先预计树高。比较准确的方法是先将树干尾段设计出,并绘于毛坯图上,再对照图上的干高进行定托,这对干顶粗的桩坯更有意义。定托与定尾如图1—B所示。
二、尾干设计
由于枝的定位及枝型的设计必须以干高和干型为参考,因此树桩新育尾干的设计应当先于枝托的设计。新育尾干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和谐、自然和富有情趣。
一般地说,在新育尾上作些曲折,可起到调整干型的作用,使相对单调平和的树相变得活泼。但是,尾干曲度的设计必须与其下方的干身相和谐,下段偏直,则尾干曲度宜缓;下段偏曲,则尾干也相应曲些,这样才能上下一体、流畅协调。对于干身曲的干型,要求下弯跨度大、上弯跨度小,下节长、上节短,以求得树相的稳固和紧凑,这一造型规律贯穿于树桩打坯和新育尾干曲节设计的全过程。为此,新尾干自下而上应当逐节变短,这也符合干型整体和谐的原则。
自然界中的树总是朝上生长的,即使是树干斜倾或下垂,其树尾都终将朝上,这是植物的向光性使然。因此,新育尾干上部应当朝上,这才符合自然规律。
盆树之情趣是人所赋予的,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样,树梢是盆树传情的关键部位,盆树情趣的体现,往往在于树梢与“对应体”的呼应关系上。在单干树中,“对应体”一般是根头部位,这在斜干、卧干树中尤为突出,即树梢倾向根头,似有垂顾、眷恋之意。在悬崖式树型中,尾梢上扬也有回盼根头之意。在双干树中,两树的树梢互为“对应体”,主树树梢与副树树梢一顾一盼,倍添情趣。在曲干、直干树中,树梢略前倾,并使其垂线落于树之根头,这不仅有“照兜”之意,还有树与人相亲之感,此时的“对应体”也可视为观赏者。此外,树梢的“对应体”还可以是点石、配件。盆树的尾梢设计。
三、枝的布局
树干是八方出枝的,我们不妨将这八个方向的出枝归结为三类:前侧枝、侧枝、后侧枝(如图3A)。之所以舍去正前枝和正后枝,是因为正前枝一般不留,而正后枝被树干所挡,一般要向侧偏,根据其枝脉偏左或偏右,可将它视为后侧枝。盆树枝的布局规律以直干型为例,大体是以上述三类枝的顺序自下而上绕树干呈螺旋式分布。即以“左前枝、右侧枝、左后枝、右前枝、左侧枝、右后枝”为一个循环单位,重复而上(见图3B)。这一规则在实际运用中只能求其大概,一般不能(也不必)如此工整。从出枝布局的整体来看,上下之枝存在四大差异:下粗上细、下长上短、下疏上密、下垂上翘,这是盆树设计必须注重的常识。
在枝的布局和造型设计中,最大枝应当先行设计,因为最大枝(如大飘枝)能起到均衡树相和增加树的动感的作用,对树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它对其它枝的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一般而言,最大枝的定位宜在树的中下部(约在树高的1/3至1/2处)的树干侧面和干身弯曲处的阳面,太低则显得压抑,太高又显得不稳。以图4所举的斜曲树型为例,向上之尾干短时,大飘枝宜在树干倾斜方向的一侧;向上之尾干长时,大飘枝宜在根头一侧。
四、枝脉曲节的构成形式
枝托的造型设计必须先确定主脉造型,在主脉定型的基础上,再完成次脉、小枝、细枝、横角的布局设计。曲节的构成形式是枝条造型的因素之一。尽管枝条的造型可以曲折多变,但将曲折的枝条分解开来,其曲节的构成不外以下几种形式。了解这些形式,对于枝型设计无疑是有益的。
1、之折形
2、波折形
3、梯形
4、勺形
5、S形
6、回曲形
7、螺旋形
通过上述曲节的组合变化,可以设计出造型丰富的枝脉,但在设计中应当避免曲节呆板。图12是呆板曲节及其改造的例子。
五、枝型设计
从宏观上看,枝的总体设计必须符合和谐、自然的原则,并注重构图的整体效果。枝的和谐包括两方面,其一是自身和谐,即枝与干、枝与枝必须风格统一。比如树干偏直,则枝不宜太曲;干曲折,则枝也宜曲。又如局部枝的造型设计必须与枝的整体风格和谐。其二是形式与内容和谐,比如要表现苍老遒劲的树相,宜用鸡爪枝;要表现潇洒清新的树相,宜用鹿角枝。枝的布局与形态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枝自下而上渐短、渐细、渐翘、渐密的规律是符合自然的。枝的设计当符合自然规律。假如将既粗长又下垂的枝型(如大飘枝、跌枝)置于树干高位,不但有失平衡感,也违背了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是因为树的上方光线充足,枝条不会因荫蔽而向下向外生长。此外,枝型设计还应有整体意识,从大处着眼,关注构图的总体效果。如:左枝争则右枝让;左底枝低则右底枝高;下方空则枝下垂;上方空则枝上抬;内档空则回旋枝补之;干前空则风车枝补之;密则疏之;短则续之等。
脉内弯急、外弯缓也与自然树相大体相符合。由于主脉内段比外段“老”,受自然造化时间比外段长,因此也就比外段弯曲。此外,在主脉的造型设计中,常通过内弯的调节使枝条“迅速到位”,这在客观上也使内弯显得“急”。
3、内节短、外节长
4、曲节的三维变化
5、曲节构成的变化
6、枝尾上扬
六、设计实例
图17是雀梅桩打坯后的毛坯图。该桩原是从双干桩上分株而来,高35cm,最大干径5.5cm。此桩优点是根头右展而显稳健,干身肌理尚好,自下而上逐渐变细,顺畅自然。
根据成活后新枝的实际布局,先选定用作新出尾干的新枝,该枝定位于树干上部斜倾段的正上方,距原桩干顶还有一小段(此段待新育尾干培育粗壮后再截除)。再确定蓄留的枝托,定托时以预计的成型树高作参考(如果待尾干设计完成后再行定托则更好),所留枝自下而上的布局依次是正后、左侧、左前、正右、左后,共五枝(参阅图18)。
原桩坯干身下部直立、上部缓曲,确立了“直立缓曲”的风格,因此,新育尾干的设计也以此风格为原则,以求和谐。尾干上部应向右倾,俯顾右展的根头,这样首尾呼应,富有情趣。
由于原桩干身左侧少枝,造成左下方大片空楼,因此将第四枝(自下而上算,下同)做成下跌枝,并将第二次脉内拐,以补空档。而第一枝(只露左右两侧枝)的右侧小枝也有补缺之用。第三枝的第二次脉拟作风车枝,也是为了弥补树干前方的空虚。由于树干略右倾,加上下跌枝在右方,使得重心偏右,为此,处于左下方的第二枝应当具一定分量才能与之均衡。该枝的设计思路是:①主脉宜粗壮些。②主脉先向右上,而后展开,这是为了使该枝之梢高于右方跌枝的枝梢,以突出跌枝的气势,并使树冠呈底边斜倾的三角形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