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怀,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精明顺芷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天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
于惑也。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人当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
败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应为良师效力友。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临事须替代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见事贵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
仅前行者,志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林退齐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它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知足常足,终生不耻。知足常驻止,终生不辱。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
是大快。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
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故曰:“忠以行己,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知足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效力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字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人之侮我
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效力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
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
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
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缓事宜急于敏而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头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
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李叔同(1880-1942)出家后号弘一,人称弘一法师。1905年,李叔同去日本留学,是中国第一个出国
研习油画,音乐,并将之带回国的人。李叔同还是卓越的戏剧家,表演艺术家。李叔同1910年回国后,在
各大中学校担任教师。1918年7月,李叔同39岁,离弃教学生涯,入山落发,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之后,他
一心苦修律宗,书法及其他经典,著作甚多,还积极抢救祖国的佛教经典。今在虎跑建有李叔同纪念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