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水泡脚赛吃人参 最佳泡脚方法

(2011-10-24 06:40:35)
标签:

健康

分类: 养生保健
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富人吃补药穷人就泡脚

导语:民间有个说法: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富人吃补药,穷人就泡脚。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代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而且不管穷人富人泡脚都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但是泡脚有益健康的前提是正确地泡,包括水温、时长等都有其最佳程度。
 

泡脚最佳时长:30分钟左右

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了,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是错误的做法。泡脚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即可。但是,特别提醒老年人,泡脚时间要再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泡脚最佳水温:42℃

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如果有条件,可以先将脚放入38℃左右的水中,然让浴水逐渐变热至42℃左右即可保持水温,足浴时水通常要淹过踝部,且要时常搓动。但是,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由于皮肤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温度过高的水很容易导致烫伤。

http://hiphotos.baidu.com/wscearth/pic/item/413bec54696e672bd10906c8.jpg最佳泡脚方法" TITLE="热水泡脚赛吃人参 最佳泡脚方法" />

足浴(gettyimages供图)

最佳泡脚时间段:晚上九点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达到最好的养肾效果,而且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泡脚要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进行,饭后半小时内也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热水泡脚的禁忌:

    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温泉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

  一、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

  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因为沐足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二、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足部有炎症、,外伤或皮肤者也不宜泡脚。

  三、严重心脏病、病人当心

  专家表示,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

  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四、患者千万留意水温

  病患者应特别留意水温的高低,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五、老人泡脚不要泡太久

  老年人,泡脚时间过长的话,会引发出汗、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六、婴幼儿没必要泡脚

  并不提倡婴幼儿用热水泡脚。理由是,小孩是“纯阳之体”,本身就容易发热、爱上火。如果再用较热的水泡脚、发汗,会热上加热。

  特别是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从这个角度说,也不建议用热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把小脚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后,可以轻轻捏捏脚,达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用温水洗脚家长要掌握好时间,不能太长,小孩子喜欢玩水,用脚扑腾扑腾,水就凉了,等于是在用冷水泡脚,比较容易

  泡脚小偏方

  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的效果。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的作用。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

  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