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防暑17招!
(2010-07-11 15:19:06)
标签:
保健健身恶心呕吐补充水分胃脘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炎炎盛夏,刚送走了雨季,又迎来了这难耐的酷暑。中医认为暑为夏季主气,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热太过,伤人致病,谓之暑邪。中医对“暑”的概念,有严格的季节性,这和西医角度是不一样的。西医认为“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中医认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以前出现的中暑症状为温病,夏至以后伤于暑邪的才称为暑病,并根据起病的快慢有不同的分类。起病缓慢,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心烦头痛,倦怠乏力,小便黄,称为伤暑;起病急骤,轻则出汗发热,头晕胸闷,心烦尿少,恶心呕吐。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高热,大汗或者冷汗淋漓,手足厥冷;如果是恶寒发热,肢体沉重,头重如裹,心烦,胸闷满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黄腻者,称为暑湿。因为农历的6月份,属于长夏,而湿为长夏主气,此时季节晴雨交加,湿热交蒸,水气上腾,所以常见暑邪挟湿伤人。
野外劳动者和户外运动者在露天的环境下工作和运动,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外界的温度向体内内涝似的倒灌,致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破坏而功能紊乱导致了中暑的发生。轻者头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重者晕厥,神志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导致死亡。因此户外露天劳作以及室内通风条件不好,室温较高的场所工作者,必须注意防范中暑的发生。
1、户外工作者最好戴上遮阳帽、草帽、斗笠、墨镜等,并穿长袖以及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2、夏季气候闷热,出汗较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咽干舌燥时才喝水,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失水的口渴反应减低、显得耐渴,更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即口不渴时也要适当喝水,当体内发出口渴“信号”的时候,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缺水状态了。体内缺水时,汗液和尿液会相对减少,这样就会影响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造成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使人体出现慢性中毒。因此,水的摄取既要适时,又要适量。必须注意的是,不要在剧烈运动结束时就喝冰水,也不要喝生水,这样对身体不利。一般来讲,少量多次喝水比较好,一次大量饮水会对人体产生许多危害,严重者会导致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的紊乱,甚至出现水中毒。因此,平时一定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之前这四个“最佳饮水时间”要饮用1~2杯白开水,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3、适当做些绿豆汤、银耳汤等当点心吃或者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既补充了水分,又提供了必要的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素,可谓一举多得。
4、夏天日长夜短,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白天要抽出一点时间午休,哪怕是15分钟也好。并注意休息环境的通风。
5、晚餐尽量清淡饮食,不醉酒,让脾胃的消化系统以及身体都能充分休息好。
6、保持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
7、随身携带一些醒脑提神的外用药,如清凉油、风油精、驱风油等,可常抹一点在太阳穴、人中穴、神阙(肚脐),如果天气闷热无风,可在胸口部位抹点风油精或者清凉油,即可感觉全身凉爽,此为“无风自凉”法。
8、随身携带预防中暑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水)、十滴水、人丹等。身体出现不适时,马上服用,并停止工作,到通风阴凉处休息。
9、藿香10克,扁豆花4克,生姜2片,略煮,取汁服用,适合胃脘胀闷,恶心呕吐者预防及治疗。
10、香薷6克,山苍子(花)3克,略煮,取汁服用,适合胃脘胀闷,恶心呕吐者预防及治疗。也可泡开水冲服。
11、藿香10克,滑石粉18克,甘草3克,适合湿气比较重,蕴而化热,尿黄少者。
12、新鲜西瓜皮(外面绿色的那层),50~200克,略煎取汁服用,适合发热口渴出汗者。
13、西洋参(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淡竹叶4克,煎取汁服用,适合口烦渴出汗淋漓虚脱者。
14、野外无法煎煮药物,可以拔些新鲜香薷草洗净捣烂,干净山泉水浸泡冲服。
15、出现中暑现象,及时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衣服,用冷水湿敷额头、四肢。
16、抓痧方法:以食指、中指屈90度,夹住皮肤弹拉以发红发紫为止,先在局部用水湿润,再进行。一般选择的部位以颈部、背部为主。
17、身体虚弱之人需要野外劳动,泡一壶香薷茶带着,可在茶内加点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