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锭芳华——贾华老师荣获文华表演奖的随感

(2008-03-01 09:14:32)
标签:

家庭档案

分类: 家庭档案
     再绽芳华
         ——贾华老师荣获文华表演奖的随感
              
                                 鞠辉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在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评比中大获丰收,剧中大林奶奶的扮演者年过古稀的贾华老师获得文华表演奖,这使我感慨不已。
大林奶奶是剧中的配角,只有几段很短的戏,所有台词加在一起大概也不过十几句,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竟征服了艺术节上的众多观众和见多识广的评委,我们不能不赞叹贾华老师的艺术精湛,同时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风格,了解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现实主义演剧传统。

      我知道的贾华老师
初识贾华老师是十年前的事,1997年剧院委托丁尼导演为我们一批新到剧院年轻人教学排演曹禺先生的名剧《原野》,我在剧中饰演常五,排演中每个阶段剧院的老前辈都会去观看。我还记得那时的赵凡老师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也常还去排练场里“听”我们的戏,辛薇老师、王咸玉老师都去过排练场多次,就连尊敬的李默然老师也多次去看并给予我们指导和鼓励。当然这里也有贾华老师。贾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清清爽爽、干净利落、声音很洪亮,看过戏之后,总是要说上一说我们的问题,当然也还会给我们些肯定,使我们有信心。记得一次,贾华老师针对一些年轻演员不用功、在外面拍戏不注意辽艺形象的现象很气愤,站在排练场里很激动地说起过去辽艺的传统,说起她和她那一代人是如何演戏,如何做人的。那次我被她的情绪深深感染,我也就是在那时对辽艺人、对贾华老师那一代人有了些认识。
后来从其他老师那里知道了贾华老师是剧院那时的主要女演员,有着深厚的艺术积累,歌剧、舞剧、秧歌剧、评剧都演过。她在《家》里饰演过瑞珏;在《阿Q正传》里演过吴妈;在《吕后》里饰演过戚夫人等等,而且还在剧院的演员队作过队长。这使我对贾华老师更多了些尊重。
再后来,2001年剧院排演话剧《母亲》参加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我在剧中饰演一个文革中的所谓“风派”人物—侯向阳,那时自己才28岁,对文革的历史和种种人的表现是“听说过没见过的”,自己下了很大的功夫,查资料、找素材,在导演的帮助下慢慢地寻找那个时代那个人物的感觉,可还是不自信。贾华老师又一次来看戏,过了两天她看到我主动对我说“不错,你这个人物演得还是挺对劲的。”前辈老师只这一句话使我增添了许多的信心。这是我和老师的又一次接触。

      精雕细刻的“大林奶奶”
我是在《矸子山》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时,在演出前的后台听到贾华老师获奖消息的。于是在台下看戏时,我除了认真看主演宋国锋老师的戏外,也有意识的仔细地看了贾华老师饰演的这位获奖的“大林奶奶”。整个演出中我几次被打动得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大咧咧、佟丽等人的形象丰满感人,而大林奶奶也塑造得可圈可点,是一个精雕细刻出来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这样为“现实主义”下定义:“据我看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贾华老师是遵循这样的创造原则的,大林奶奶整体形象质朴、细节处理准确,抓住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中的基础“真”,使观众首先在她“背柴出场”时就相信这是一个生活在东北矿区的经过苦难,坚强善良的老年妇女形象,进而随着角色在剧情中点点滴滴细致的不露痕迹的表演,甚至是在对别人的戏的准确反应中慢慢使人觉出这个人物的“美”来。“背柴出场”这段戏只有两句台词,“一入冬屋里又冷又潮,大林的病这几天又重了,好歹也得把炕烧热乎点让屋里暖乎点——亮亮他姑,你那腿咋样了?”贾华老师在台词处理上声音略露沙哑,这正是这寒冷气候中老年人的声音,她又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出对大林的爱、对邻居的关心。戏虽短,却展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第二场中“屋外听声”是大林奶奶的“重场戏”,而这段“重场戏”竟是一段没有一句台词的戏。一束追光之下,大林奶奶坐在屋外窗下做着针线活儿,屋内是大林和平平的一段痛苦的对话。贾华老师在窗下手中的针线活儿不停,听屋内孩子对话的反应不断,随着屋内戏的展开而以“精雕细刻”的动作表达奶奶的情感,时而侧耳、时而叹息、时而落泪,动作、情感配合妥帖,表达了大林奶奶的复杂情感,这是准确的“体验后的再现”。这使我想起了剧院一位以故的老演员林沛老师。余生也晚矣,只看到过他的一些影视作品而没有看过他的舞台演出。据老同志们讲,林沛老师在《在那一边》中饰演过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醉鬼,他设计了一连串的形体动作,鲜明的表达了醉鬼复杂的境遇及情感,清晰传神,并以这没有一句台词的配演角色获奖。这是使我心驰神往的表演,看贾华老师这段戏时,我彷佛又看到了辽艺那一代艺术家对艺术的“讲究”,对艺术的追求。
随后的“屋内斥林”仅有一段简短的台词,贾华老师也是十分讲究的。这段戏她听见屋里的争吵声,快步进屋一把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大哭的孩子,一边对大林说“让你吃你就吃!这个家全靠平平了,她说啥你不兴顶嘴!”这是大声斥责;“还要我求你咋的?你要没了让不让奶活了?”这是低语哀求;及至带着哭腔颤声说出“——吃呀你!”场下观众和台上的大林一样,都被奶奶的深情打动得落泪。
四场、五场的两段戏的也是所谓“过场戏”,贾华老师还没有放过,给予了设计,特别是第五场就要搬进新居前,贾华老师上场手拿鞭炮,边走边扭着秧歌,把一个“我的家在东北”的老太太的喜悦揭示得生动传神。
贾华老师只有这几段简短的戏,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不夺戏、不丢戏,内心情感充实饱满;外部动作准确典型;语言层次清晰、感人。强调“真实性”、“典型性”和演员对角色情感的“倾向性”。我想这些都是她能打动评委和观众的原因吧。这也该都是辽艺演剧学派的创造人物的传统吧。

               还有一个难忘的表情
苏州演出结束后,我在后台看到正要走出剧场的贾华老师,我走过去说:“老师,祝贺您啊!”
贾华老师问:“什么事呀?”
我说:“您获得了文化部的最高奖‘文华表演奖’啊!”
站在走廊里的贾华老师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我向她挑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贾华老师竟然脸上现出了微红,那一刻的贾华老师竟像是一个不好意思的孩子,没有了一点儿她在台上的自如""""""
从苏州回上海的火车上,贾华老师的这个表情总是在我的眼前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