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二)
三、引发问题,促使探究
师: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队的总数求出来。甲队多少个?
生:25个。
师:乙队多少个?
生:19个。
师:(板书)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25个,乙队拍了19个,那我来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甲队。甲队同学欢呼!
师:同学们,吴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我特别想加入乙队,不知你们是否欢迎啊?乙队同学高兴地说欢迎。
师:好,那我也拍5秒钟,我请这个小姑娘来帮我数。开始!师拍球9个,学生看老师努力拍球的样子开心地笑。
师:9个就跑了,是不是?那乙队再加上9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板书:8+4+7+9=28
[赏析:没有老师的高高在上,充当活动的首席法官。老师是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当然,也为后面矛盾的激发作好准备。]
师:我重新宣布,比比总数,乙队拍了28个,甲队拍了25个,吴老师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乙队,祝贺你们!(乙队同学欢呼雀跃,高喊“耶!”。师看甲队同学。)
师:什么想法都没有?甲队有学生不服气地举起手。
师:这位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您不跟乙队拍,为什么不替甲队拍呢?
师:对我提出质疑!对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意见?
生2:我觉得应该不必帮助,要靠自己的实力。
师:哎哟,靠自己的实力!那你们说,我这样比,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公平!
四、感受概念,建立模型
师:好厉害也!向吴老师说不公平。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班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
生:那就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
师: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听懂老师的问题。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
生:就是把它们平均分成。
师:你说的怎么平均分?譬如?
生:分成他有几人来打,就分成几人。
师:那么你说,28分成几份?
生:分成4份。
师:那你的意思是把28要平均分成4份。板书:28 4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大声)是。
师:那么25怎么办呢?
生:平均分成3份。
甲队 乙队
5+11+9 8+4+7=25 ÷3 =28 ÷ 4
师:好,这是你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算式,用等号连接,25除以3了,上面这几个数的和怎么办?
生:上面把他们平均分了。
师:你补充!怎么平均分?
生:我觉得不应该平均分,到算式后面加上等于,然后把得数写出来,再到下面列一个算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再列个算式来算是吗?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意见?
生:把5+11+9 加上括号再除以3。
师:那现在上下能不能用等号连接了?
生:可以。
师:那这边怎么办? (指向8+4+7)
生:(齐)括号除以4。
[赏析:教师怎样做一个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吴老师用具体的课堂作了很好的解释。当学生表达不够明确,表达有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灵感火花,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
师:好,我们先不说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我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结果算出来,好不好?开始吧!
师:带计算器了,太好了。出现问题了,是不是?(师巡查)
生:有余数。
师:有余数了。得到多少?
生:25 3=8.333......
师:哎呀,别着急,那么多的3,我们没有碰到过它对吗,我告诉你,这个结果是个小数,你们现在还没有学,没有关系的。8.333......,那你说,它是接近8这个整数呢,还是接近9这个整数?
生:接近8。
师:好,那我们就说它大约是8个,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用了约等号来表示。28除以4?
生:7个。
师:口算也可以出来了。同学们,我们以乙队这个题为例,(手指向28
4的得数7)这个7何许人也?
师:是谁拍的呀?那个同学出了个主意,28除以4了,那这个7是什么?
(学生面露疑惑。过了一会,有人举起手。)
生:是每个人拍的数。
师:好,(指着8)我请乙队1号选手起立。你拍了几个?
生:我拍了8个。
师: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7个,他说你们每人拍了7个呢!
生:(接着)我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
师:怎么平均分?你多的那一个哪里去了?
生:(继续)就是给后面几个少的同学了。
师:2号选手请站起来,你拍了几个?
生:我拍了4个 。
师:那你现在你的同学说你拍了7个,(手势)你那上面的那几个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