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暖冬的阳光,一杯清香的茶,一本三毛的书。
屋子里很安静,一个上午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蓦然回首》是三毛的一个篇幅不长的自传体散文,叙述的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少年是如何在爱和尊重的力量下,终于活出自信心,个性成长的故事。
我仔细地读完,思绪却陷入一种久违的感动当中。这种感动,不仅仅是因为她一贯细腻感性的笔触,轻轻地点到了心尖上,触动了我的少女情怀,我更感动的是,她笔下“那个擦亮了我的眼睛,打开了我的道路的恩师”,是如何用爱的力量,将那个自愿淹没的少年时代的三毛,从泥潭里拉出来,小心翼翼地让她站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重拾自信心,为她插上一双自由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做一个尽情燃烧的火鸟。
文章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从一九七一年冬天的三毛,回去拜访改变她一生命运的顾福生老师,就此展开回忆:“短短的路,一切寂静,好似永远没有尽头,而我,一步一步将自己踩回了少年”。

这个患有自闭症的少女,敏感又神经质,她将什么都锁进心里,却不开口讲话。
“我的天地,只是那幢日式的房子、父亲母亲、放学时归来的姊弟,而这些人,我是绝不主动去接触的。向街的大门,是没有意义的,对我,街上没有可走的路。”
“出门使我害怕,街上的人更是我最怕的东西,父母用尽一切爱心和忍耐,都找不出我自闭的症结。当然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只有反抗更重,后来,我便不出门了。”
父母亲,则是为了这个自闭的女儿,尝试了所有的方式,不厌其烦。三毛妈妈在《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中有写道:“三毛有她自己的看法和对书本的意见,所以我们尽量不去限制她,让她自己选择喜好,她喜欢看书,她父亲就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读英文小说;喜欢音乐,请了钢琴老师来家里教;爱画画,遍访名师学艺,总之,我们顺着三毛的性子让她成长。
三毛个性偏执,四个小孩中,只有她不能按常轨走路,我们做父母的当然得多放点儿心思在她身上,守护着她的脚步一步一步踏稳了才放心。”
可怜天下父母亲!为着这样的父母亲情,红花也是深深感动。不抛弃,不放弃,感动于这句话:“顺着三毛的性子让她成长。”换作我,会不会早已经被逼疯?以泪洗面?
直到有一个机缘,十二岁的三毛,被父母介绍到大画家顾福生那里学习画油画。让我们来读一读,大画家顾福生是如何为一个自闭女孩开启一扇改变命运大门的:
第一天,
“上课是空着手去,老师问了一些普通的问题:喜欢美术吗?以前有没有画过?为什么想学画……当他知道我没有进学校念书时,表现得十分的自然,没有做进一步的追问和建议。”
这样的表现自然,让三毛“在直觉上,我便接受了他。
一种温柔而可能了解你的人。 而我的心,第一次为了那份期待而焦急。”
“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在我身旁问我。
“一个石像。”
“还有呢?”
“没有眼珠的石像,瞎的。”
“再看——”
“光和影。”
“好,你自己先画,一会儿老师再来!”说完这话,他便走了。
他走了,什么都没有教我,竟然走了。
我对着那张白纸和书架发愣。
明知这是第一次,老师要我自己落笔,看看我的观察和表达能有多少,才能引导我,这是必然的道理,他不要先框住我。
而我,根本连握笔的勇气都没有,一条线也画不出来。
我坐了很久很久,一个馒头静静的握在手里,不动也不敢离去。
“怎么不开始呢?”不知老师什么时候又进来了,站在我身后。
“不能!”连声音也弱了。
老师温和的接过了我手中的炭笔,轻轻落在纸上,那张白纸啊,如我,在他的指尖下显出了朦胧的生命和光影。画了第一次惨不忍睹的素描之后,我收拾东西离开画室。
。。。。。。

面对自卑的女孩,苦苦挣扎两个多月,因为画的画根本无法成形而更加神经质时,顾福生付出了无限的忍耐和关心,他从来没有流露过一丝一毫的不耐,甚至于在语气上,都是极温和的。
当少女自觉没有天赋,想要放弃画画,重新把自己锁进灰暗的日子里去,慢慢地淹死自己的时候,顾老师只是深深的看了我一眼,微微的笑着,说:“还那么小,急什么呢?”
顾老师暂停了教授绘画,而是带她先看画,
及时地疏导着她的情绪,不让她钻牛角尖。“对于这样一个少年,顾福生说话的口吻总也是尊重,总也是商量。即使是要给我改航道,用颜色来吸引我的兴趣,他顺口说出来都是温柔。”
绘画不算太好,顾福生老师开始介绍文学杂志给三毛看。没有想到,那些个文学作品让她看痴了。求知的欲望突然来临,她像一个饥渴的人吞噬面包那样,如饥似渴。“在那几天生吞活剥的急切求知里,我将自己累得虚脱,而我的心,我的欢喜,我的兴奋,是胀饱了风的帆船——原来我不寂寞,世上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灵魂啊!”
“再见顾福生的时候,我说了又说,讲了又讲,问了又问,完全换了一个人。
活泼了的心、突然焕发的生命、模糊的肯定、自我的释放,都在那一霎间有了曙光。
老师靠在椅子上微笑望着我,眼里露出了欣喜。他不说一句话,可是我是懂的,虽然年少,我是懂了,生命的共鸣、沟通,不是只有他的画,更是他借给我的书。”
从那一天开始,她想写文章给顾老师看。顾老师说:“再好不过了。”
文章写好了誊好了,顾老师也看了,却什么都不提。直到有一天,顾老师轻描淡写地告诉三毛,文章刊登在了《现代文学》月刊。老师的淡然,稳住了女孩几乎泛滥的感触。
“一个将自己关了四年的孩子,一旦给她一个小小的肯定,都是意外的惊惶和不能相信——更何况老师替我摘星了。”
“那一场长长的煎然和等待啊!等得我几乎死去。”
当三毛踉踉跄跄地跑回家,大声地喊父母亲:“我写的,变成铅字了,你们看,我的名字在上面——”时,父母亲泪光闪烁。红花读到此处也流下了眼泪。父母亲人,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七年的自闭小孩,终于从一个封闭的灵魂阴影里,走向了阳光,露出了笑容。何等不易!

自信心重拾。开始上桌和家人一起吃饭,开始结交朋友,开始喜欢打扮,开始写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爱情故事,开始和弟弟惊天动地地打架,。。。夏日里的第一朵玫瑰开始含苞待放。
好了,好了,足够了。我舍不得不写下这些,因为我内心刻下了非常的感动。
“老师”,“老师”,多么令人尊敬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可以让一个人一生平淡无奇,毫无作为,“老师”,同样可以让一粒石子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拥有挥洒自如的人生。
反而,受恩得惠的人,却很难把那感激的话说出口来,只是因为在这样的老师面前,一切有形的都无法回报,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在这个寂寞冷淡的冬夜里,雪静静地飘落下来。窗前,站着凝望纷飞雪花的三毛。这个已经游历了千山万水,功成名就的女性,终于要见到那个改变她一生的人了。她在思忖“见了面说些什么?我的语言、我的声音在那一刻都已丧失。那个自卑的少年如旧,对她最看重的人,没有成绩可以交代,两手空空。”
不是两手空空,不是语言丧失,而是冬雪无痕,情怯依旧。二十年来,从未改变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