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阳翰笙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影片《草莽英雄》已经摄制完成,在京试映获得好评,并决定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五周年前夕放映。为此,我特地走访了影片导演刘子农同志,请他介绍了有关情况。刘子农告诉我,影片送审后,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丁嶠同志认为:影片拍得不错,质量很好,一些场面看来拍得很艰苦。电影局局长石方禹说:原来看文学剧本时还有些担心,现在看了影片后很满意,改得不错,从人物到选景、几个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刻画都有气势,有历史纵深感,是一部好影片。阳翰笙和陈荒煤、陈播、欧阳山等及担任过《草莽英雄》话剧导演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张逸生一道看了影片。阳老说:影片气势磅礴,有些场面很生动,是话剧无法表现的,如火牛阵、沙滩激战、欢迎罗选青等。有些人物的细致刻划不错。影片有川南特色、川味,和儿时的记忆相似。结尾有历史纵深感,但似乎太浓缩了,可否考虑加强。对骆小豪的着墨比话剧多,
“剪眉毛”的戏太过于(对此,现在的影片已作了删剪)。陈荒煤看完后一直鼓掌,并叫刘子农留下交换意见。荒煤认为,影片不错,很有地方特色。陈播也说:这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阳翰老四十多年前的心愿
阳翰笙1902年10月8日诞生于四川高县罗场,那是川南的一个小乡镇。在童年时代,四川保路运动和同志军、哥老会的英勇斗争事迹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早在1937年,他就拿起笔写了电影剧本《草莽英雄》,交给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已决定由孙瑜导演,因抗日战争爆发,此片未能拍成,剧本也丢失了,只留下一篇故事梗概。1942年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为了激励民族精神,阳翰笙写出了话剧《草莽英雄》,得到了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关怀和支持。周恩来邀约他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朗读了剧本,并亲自主持了讨论。周恩来同志指出;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都先后被摇身一变为拥护共和的保皇党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所篡夺,许多起义领袖被杀害。这一惨痛教训值得记取。历史为我们证明,我国的民主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成功。”也正因如此,《草莽英雄》在重庆上演,便立即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查禁,不仅禁止出版上演,还没收了原稿。
阳翰笙一生从事革命影剧活动,作为电影家,他创作了十六个电影剧本,其中《塞上风云》、《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北国江南》等十三个被搬上银幕。在晚年,他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想把《草莽英雄》改成电影,让四川保路运动这闪光的历史在银幕上重现光华。虽然,他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渐衰不能亲自执笔写作,却在北京多次约见导演和改编电影剧本的几位作者,同他们详细讨论了剧本的提纲,乃至全部细节;鼓励他们放开手脚进行再创造,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构思。
谈到这里,刘子农又向我介绍,当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他又看了有关的大量史料,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昨天是今天的教师”。
“辛亥革命”前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越演越烈,到了“万难抑制,一触即发”的地步,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激浪已席卷了南北城乡。而四川的“保路运动”便成了这种多重矛盾的必然产物,它是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发生并给全国的革命运动以重大影响,起到了“引起中华革命先”的历史作用的;它是以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和群众性以及武装起义的广泛性为特色的,它的基本动力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在抛头颅、洒热血的。因此,它值得大书特书。这是历史的使命,更是现实的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将近一个世纪前的“草莽”们尚能为此英勇献身,那么,身处“振兴中华”伟大时代的后辈们,难道不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形象的启示吗?因此,影片的总体构思就是调动—切艺术手段,重视这群特殊历史人物的兴衰沉浮,折射出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爱我中华。
不受名著局限放开手脚进行再创造
《草莽英雄》是名著,但面对近半个世纪后的新观众,在改编中就有不少新课题。在获得阳翰笙的支持、赞同的基础上,我们破了话剧的结构和叙述角度,在调动“蒙太奇”表现技巧的同时,着眼于全片的“三性”:传奇性(写“哥老会”这种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性(在情节的设置上作到曲折起落,注意观众的视觉感受),地方性(努力表现那个年代川南的乡风土俗、生活气息),努力使这一人所共知的历史题材处理得别具新意。
首先,抓住罗选青、唐彬贤、李成华、王云路这“四根柱子”不放,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重新组织了情节(如罗选青与唐彬的冲突、李成华与杏花的纠葛,陈三妹与与罗选青、唐彬贤的关系),增添必要的细节(如拜会碎碗卜卦、骆小豪剪眉毛、草莽们送乌龟、李成华杀杏花),丰富其他次要人物(如李青龙、陈二顺、苦娃)等。其次,从研究并正视当代观众的审美层次出发,着力在“哥老会”舵爷们的诸多心理的、行会的、习俗的、气质的特征上落墨,使个体与群体、微观与宏观,都与“草莽”二字紧紧相连,构成属于这部影片的四川南部山乡的“野”味。四川的“草莽”绝不等同于山东“响马”、江南“游侠”、东北“马棒
”,他们有自己的特质,带着一腔热血与自身的污垢投入保路斗争,粗狂豪放中见机智、懔悍勇猛中有诙谐。观众看了影片后会觉得,这伙“哥老弟兄”既可敬又多少有些可气,既可爱又有些可恼。这是信念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带着封建色彩反封建。但把他们置于挽救国难的大背景上,人们才会感到,作为一段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壮举的确是可歌可泣的。同时,充分利用川南的险山、恶水、巨石、城楼、牌坊、石板路、楠木林和清代民间建筑的特点,和几场戏中多次出现的火把、火焰、火星,既注意表现深沉凝重的四川乡土原色,又注意造型的力度美、粗犷美、野性美。在拍摄过程中,为了避现代建筑、电线杆、桉树、梧桐树等,摄制组跑遍了
川南、川北各地。如欢迎罗选青是在自贡市盐业博物馆拍的;火牛阵是在宜宾横江镇拍摄的,并得到云南水富县大力支持,罗家大院是在江安锡家山,攻打县城朱九牺牲是在资中县铁佛镇拍的,江边激战也在江安拍的;石梯和城门洞又是南溪县的,室内戏是利用大邑地主庄园;此外,还有长宁的溶洞、石牌坊……使影片成为具有地方色彩的画幅。
塑好“横粱主柱”,刻画好人物
影片的焦点集中在“哥老会”的聚义斗争上,“草莽”们的兴衰沉浮,留给我们的毕竟是应有的教训和思索,这群人物本身就带有悲剧色彩。为了努力准确地揭示出他们在这场斗争中的贡献和历史作用,对主要人物,力求用粗放与细腻相结合的方法,使之棱角鲜明,具有立体感和雕塑感。罗选青是首领,
“草莽”们的代表。影片不回避因其特殊的环境而造成他自身的不少毛病,既不粉饰他,也不嘲笑他。而他身上的民族精神、浩然正气,又正是国难当头时,中国各阶层人民共有的特质。通过劫法场、责怪三妹、登上帅椅、误入虎口等重场戏,从不同侧面渲染他嫉恶如仇又刚愎自用、报国心切又迷信陋习的复杂性格。从而,以一当—十,开掘出“草莽”们悲剧命运之所在。历史悲剧与个人悲剧的酿成,罗选青们是意识不到的,这无须责怪,但后来者必定从他们身上获得精神力量。骆小豪这个小舵爷,救过罗选青,然而“以毒攻毒”毒了自己,最后又出卖了罗选青。这样的人物,由“忠良”演化成“叛徒”,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构成全剧具有吸引力的一条副线。骆小豪的命运,也正反映出这帮“哥老会”自身的严重缺陷。苦娃是电影中新增的一个人物,两句台词、两个镜头,但戏都在动情处。写他,就概括出了群体,表现出“保路运动”的深厚群众基础。
王云路这个反面人物非同小可。这个慈眉善目,处处忍让为先的知事,是以弱者的姿态出现的。他同情保路,支持“起事”、诛杀李成华,步步取得“草莽”们的信任,由满清官吏摇身一变为立宪派、革命党,以韬晦之计连续击溃了罗选青、唐彬贤和李成华。反面正写,反派正演,他的保护色是一切反动政客的共有特征。“草莽”斗不过政客,确实能给人以启迪和震撼。辛亥革命后的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黎元洪出任都是这样的表演。
从而,深化主题,使我们的当代观众和影片提供的人和事一起,去追溯,去回味,去联想……
(写于1986年6月8日,发表于贵州《电影评介》1986年第10期,发表时署名“晓章”)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YPJ198610015.htm
http://s9/mw690/001tTzMigy6NRbjhFQ448&690
关于这部电影,我还写过一篇《 眼睛、野招、火光 ——<草莽英雄>》拾零
》的影评:
眼睛、野招、火光
——《草莽英雄》拾零
这是一部用现代的电影语言,现代的历史艺术观察点,现代的视野扇面拍摄的历史片。和阳翰笙的原话剧比,影片作了大胆而成功地改动。不论塑人、状物、抒情,还是结构故事情节,既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特有的、十分丰富而又日益发展着的表现手段和当代电影走向生活化、内心化和哲理化的特点;又十分讲究以情感为主线的戏剧性情节铺排来展开性格冲突,揭示主题,以适应八十年代观众不断变化着的欣赏习惯、心理和要求,为他们所乐于接受。
看了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触是丰富的,它也许叫你惊醒,也许叫你深思,也许叫你振奋……
眼睛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眼睛,最能袒露人的内心的感情底蕴和动态。
片中,当罗选青要和唐彬贤结拜为兄弟时,唐彬贤故意问他:“万一我是朝廷派的奸细,施的苦肉计呢?” “你就这么放心?”这时,罗选青自信地说:“我闯荡江湖几十年,那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不管是红是黑,从来瞒不过我罗选青的眼睛。”
然而,他正失败在这双过份自信的“眼睛”上。他轻信了那个捣鬼有术的官场老手、立宪派王云路,使他在胜利的关键时刻,酿成功亏一篑的局面。
眼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部影片情节结构体系的核心,整个剧作的思想与艺术的聚焦点。
罗选青这个英雄的眼睛为什么不能明察秋毫,就在于他身上还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与传统道德观念,小农经济所派生出来的狭隘眼光。当他率众起义,投入“保路运动”时,他似乎是与封建主义的历史灰尘构成一对历史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带着封建色彩反封建,使他自身也成了悲剧性人物。
眼睛,加强了影片的思想和艺术的穿透力。
野招
片中,当李成华糟踏了佃户陈二顺的妻子时,罗选青竟“以毒攻毒”,派骆小豪去剪李成华的“眉毛”;而后,这帮草莽们还自得其乐,认为“这才真叫千金难买的野招。”
野招,反映出这支“闯荡江湖”的农民起义队伍自身的缺陷。
对罗选青的“野招”,唐彬贤是持不同看法的,陈三妹也看出其中深藏的危机。
有着历史漫长的凝滞所带来的民族自身的劣根,正是“野招”产生的根源。这一点,对我们改造自己的社会,改造自己的民族,以使自己的民族在新的历史上产生跃进、腾飞,提供了一定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