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地狱》小结
(2024-05-11 08:40:13)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随笔 |
《神曲》的“地狱”(三十四篇)、“净界”(三十三篇)和“天堂”(三十三篇)三部分的篇幅相当。阅读时间,对我而言,也许差不多。
我从2024年3月19日星期二下午开始阅读《神曲·地狱》部分,到2024年5月9日星期四上午结束,期间也许稍有耽搁,周末一般另读研究专著,大约14天,花去时间大约36天左右。我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日读一篇的样子,每篇大约2000字的光景。
每篇读完后,一般写一篇几百字左右的“心得体会”,感觉每日上班处理“用章”事务之余读这么一点文字,心理上宽松,时间上不紧张。
我是在比较紧张忙碌地读完《尤利西斯》后接着读《神曲·地狱》的。阅读感受很不一样。《尤利西斯》篇幅大,情节弱,意识流词句归纳难,阅读难读大,挑战大。每日如排兵布阵,攻城略地一般。读《神曲·地狱》则不然,它虚拟的故事性强,多为宗教、政界人士争斗失败后虚拟的“下场”故事,但丁的描写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虽然他往往依靠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面张罗,介绍说明,但读者一看就知道但丁在“艺术”地“扯把子”,甚至会感觉但丁在“撒谎”。即是说:《神曲》请维吉尔当老师,他的“万事通”一般的解说,给读者的感觉并不总是很好。这样的构思,从“艺术”的角度讲,从读者审美的角度看:但丁只是出于叙述方便的角度着眼的,并不能增加《神曲》的美感,甚至有损小说故事的“感染力”。
事实上,从“地狱”第一篇读下来,尽管维吉尔一刻也没有离开,但他的言行举止,牵连“我”(但丁)的言行举止,好比一个木偶牵动另一个木偶似的,给人极其呆板、僵化的印象,二人本来该有的鲜活面貌,完全被但丁写死了,可以说“了无生气”。
这样的情况,尤其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尤利西斯》,构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
于是,我每篇读后的议论,自然就少了起来,因为缺少“兴奋点”。
但值得补充的是:我自己不是“基督徒”,对罗马帝国历史也不熟悉,这样的“结构性”缺陷,也是我读《神曲·地狱》部分缺乏“激情”的原因。
换言之,我还是整体上承认《神曲·地狱》是中世纪的文学经典和宗教经典,因为它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和“神的正义”,有详实的人物故事来支撑。其构思是巧妙的,描写是简练而生动的。
只是它的艺术表达,我以为是“生硬牵强”的。
而一个“基督徒”读这样的小说,当是另一番光景,另一番“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