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一卷内容梗概
(2021-04-25 11:59:28)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育儿 |
分类: 经典阅读(二) |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第一卷内容梗概
内容结构:
第一卷
第一卷第一部(1——25章)
第一卷第二部(1——21章)
第一卷第三部(1——19章)
第二卷
第二卷第一部(1——16章)
第二卷第二部(1——21章)
第二卷第三部(1——26章)
第二卷第四部(1——12章)
第二卷第五部(1——22章)
第三卷
第三卷第一部(1——23章)
第三卷第二部(1——39章)
第三卷第三部(1——34章)
第四卷
第四卷第一部(1——16章)
第四卷第二部(1——19章)
第四卷第三部(1——19章)
第四卷第四部(1——20章)
尾声
尾声第一部(1——16章)
尾声第二部(1——12章)
一、章节及人物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一卷,分三部计六十五章,汉译文约二十七万字,提到了约一百个人物,几乎都栩栩如生,棱角分明。其中,重点刻画的人物是:
1、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
2、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博尔孔斯基公爵
3、玛丽亚公爵小姐
4、尼古拉·罗斯托夫
5、娜塔莎·罗斯托娃
6、皮埃尔戴眼镜的胖子(彼佳这样称呼他的同名人——新伯爵别祖霍夫)
7、多洛霍夫
8、鲍里斯(准尉德鲁别茨科伊)
9、库图佐夫总司令
10、波拿巴
11、公使馆的秘书伊波利特·库拉金公爵
12、杰尼索夫
13、瓦西里公爵
14、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
15、德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安娜·米哈伊洛夫娜)
进一步集中刻画的人物:
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尼古拉·罗斯托夫(正面形象);
瓦西里公爵、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反面)
二、主要内容
1、时代背景:一九零五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奥联军抗击拿破仑军队入侵的故事。
2、主要写了俄国军队向维也纳撤退途中发生的故事:突然传来“塔博尔桥事件”,“法国佬从奥尔斯珀格占据的那座桥上走过去了。桥还没有炸掉”;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库图佐夫遭遇了法军,库图佐夫和安德烈都受了伤。安德烈躺在普拉茨山上,他拿着旗杆倒下的那个地方,成为俘虏,被交给当地居民照应去了。
小说强调了安德烈奋不顾身的勇敢精神,罗斯托夫积极进取为国立功的强烈欲望。
与此同时,在彼得堡的后方,以瓦西里公爵为代表的人们正在挖空心思,通过联姻等卑鄙手段,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皮埃尔由于无知而上当,玛丽亚公爵小姐在痛苦中保持了清醒,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名誉受到玷污……
三、艺术特色及瑕疵
1、两条明显的线索,有效组织了大量的材料:一是彼得堡的两个女人: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和德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安娜·米哈伊洛夫娜),这两个女人各有千秋,地位也不一样,角色作用也不同,但均很有组织号召的能力,把各色人物能串联起来,进行集中的展播,还能把前线和后方的信息沟通交汇起来,使后方空气或紧张或松弛,前线将士悲欢离合,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这这条线索,还可细分为几条分线索:即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博尔孔斯基公爵一家,老罗斯托夫一家,新伯爵别祖霍夫(皮埃尔)一家,瓦西里公爵一家。家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说不完的话题,第一卷,框架已经树立,人物已经登场,褒贬态度已明,只要托尔斯泰愿意,故事尽管去讲。
第二条线索在战斗前线,主要靠两个年轻的战士作为故事的由头:一个是总司令的副官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一个是士官生尼古拉·罗斯托夫。他们二人,上可联系到俄奥联军以及法军的主要将官,下可俯视战场上的一草一木,托尔斯泰的笔,统摄诸二人,在反法战场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2、主要以对话交代故事背景,构思和发展情节。此外,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刻画,对比描写,显得很频繁,很普通,但很精当,很有特色,尤其是心理刻画,丝丝入扣,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的拿手好戏。
3、人物个性化塑造得到足够重视。由于这个特色,一大帮人物活了起来,一大堆故事,成为了水乳交融的整体。否则,一定会松散得很难卒读。
4、详略处理有时显得用功不够。库图佐夫总司令这个形象的鲜活,不如关于拿破仑的几段描写,但托尔斯泰本来的意思,是要把他写得很鲜活的,更不如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博尔孔斯基老公爵的形象,给人印象深刻。托尔斯泰的原意是要把库图佐夫总司令塑造成民族英雄,但是在第一卷中,他给读者的印象,毕竟是模糊而不清晰,阴柔而不果断的,可以说他“大智若愚”,也可以说他“笨拙昏聩”,总之,他的形象,似乎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建树,需要在以后的章节中有效地加强。
但托尔斯泰的考虑,也可能是当时的形势决定了他的言行不可能不模糊,而到了关键的时刻,众人皆醉的时候,也许库图佐夫总司令就像一个真正的力挽狂澜的巨人了,从而显出与众不同的“独醒”形象来。
5、同我读过的中国长篇小说比:《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给人的印象,并不比《红楼梦》、《三国》、《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给人的印象好多少。
只是,这几部中国小说的人物形象,从一开始就定性定型了,到最后也并无变化,而且人物的心理刻画也比较弱化。
而《战争与和平》显然在这两个方面,显得更有匠心,更符合艺术和生活的规律性。例如,安德烈的品性,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虽然在第一部的结尾,带着父亲托关系的信;在第二部中,他靠这封信,的确也做成了库图佐夫总司令身边的副官。可是,在第三部中,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就开始张扬起来:在奥斯特利茨战役开始之前,从克雷姆斯撤退到奥尔米茨的途中,他向库图佐夫坚决地请求,在获准之后来到了格伦特,拜谒了巴格拉季翁,并巡视了会战前他的队伍。后来在会战中,安德烈公爵先受了轻伤。再后来,队伍到了高地上的施拉帕尼茨村,拿破仑所在高地对面的洼地附近,库图佐夫骑马前赴普拉茨村,突然遭遇了法军。库图佐夫受了伤,千钧一发之际,安德烈公爵擎起一面沉重的军旗,向前跑去。他心中坚信,全营都会跟随着他跑步前进!他几乎就牺牲了,躺在普拉茨山上他拿着旗杆倒下的那个地方,身上流淌着鲜血,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正在轻声地、凄厉地、孩提般地呻吟。
由此我们看到:他的个性形象,没有定型定性,而是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这是与中国小说,很不相同的地方。同样,士官生罗斯托夫的个性形象,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其余人物的个性形象,也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可以说,中国小说不如外国小说厉害,主要就体现在塑造人物个性形象的缺陷上面。
同俄国小说《死魂灵》比,感觉《战争与和平》第一卷比较松散;同《静静的顿河》比,感觉《战争与和平》第一卷比较平淡;同托尔斯泰后来的名著比,尤其和《复活》比,《战争与和平》第一卷不够经典和强烈;同法国小说比,如同《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和《海底两万里》等小说比,不能说托尔斯泰比他们更适合演绎故事,也不能说比他们更善于统摄和捕捉万事万物瞬息变化的信息,呈现无穷的精彩来。
人们推崇《战争与和平》第一卷,主要还是重视它负载的历史信息和彰显的人类呼唤和平和幸福愿望的主题。
(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