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研究
(2009-07-10 13:44:15)
标签:
宗教比较研究诗风诗歌陶渊明田园杂谈 |
分类: 侃侃文学 |
一、陶渊明&华兹华斯的相似
陶渊明作为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之一威廉?华兹华斯一直被称为“湖畔诗人”, 他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 ,处世态度上都有着这样一种倾向 ——对自然的崇尚和尊敬 。
(一)陶渊明&华兹华斯相似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晋朝开国功臣,官拜大司马,加封长沙郡公,祖父和父亲分别做过武昌太守和安城太守。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中落,但他身为权贵后代,陶渊明从小受六经教育,当然有从政之心。陶渊明在世之间,晋朝内忧外患,经历了秦朝肥水之战,扬州农民暴动,桓玄、刘裕集团先后篡权,相互杀戮,王室宗戚被剪裁,大臣官吏朝不保夕,仕途多难。桓玄倒台后,陶渊明大概受到株连,他充分意识到官场险恶,于是才隐居田园。
华兹华斯生活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他出身平民家庭,天然具有一定的平民思想。1789年,他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并为之引吭高歌。华兹华斯心潮澎湃,亲自前往法国,参加了温和派共和党人的政治活动,决心为人民和民主贡献一切。1792年英国政府对法宣战,在洪兹苏特战役中大吃败仗。作为英国人,华兹华斯为英国的失败感到可耻,他的爱国之心和向往共和之情发生矛盾。在姐姐的反复开导和劝慰下,华兹华斯在才回到风景秀丽的湖区,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自此以后,他从政治梦想中解脱出来,终生奉献给诗歌艺术。
(二)陶渊明&华兹华斯的相似的哲学观念
陶渊明身处于面临内忧外患的东晋时代。在宗教方面 ,道教和佛教并立,一方面是佛教鼓吹形尽而神不灭和因果报应 ,另一方面是道教宣扬人能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 。在如此宗教色彩盛行 ,玄学思想统治的时代 ,陶渊明却始终坚持自己独具一格的哲学观念 ,并且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加以实践和阐述 。
陶渊明认为万物包括人在内 ,都是自然气化而成的 。他的这一宇宙观可以在其诗作里找到证据 :咨大块之受气
,何斯人之独灵
!
这两句诗中所谓的“大块”指的就是生长万物的大地 ,而“受气”则指禀受自然之灵气 ,得以化生一切 ,包括人类在内 。陶渊明显然受到了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的影响 ,把“气”看做构成天地万物的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这样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虽然未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界中各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但至少从本质上坚持大自然并非神的产物 。
华兹华斯在自己的诗歌中处处抒发着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 ,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而对宗教的兴趣则远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尊崇 。事实上 ,华兹华斯也确实在哲学思想上秉持着对自然的热爱 。即便在晚年成为了传统基督徒 ,他仍然无法消除自然对他所产生的不可磨灭 、无法忽视的影响 。
华兹华斯在《鹿跳泉》(1800) 中写道 “上帝寓居于周:遭的天光云影 ,寓居于处处树林的青枝绿叶”。由此可见 ,在诗人的哲学观里 ,最接近人类的自然就是上帝精神的体现 ,因此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上帝的忠诚是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 ,也因为这样 ,具有灵性的自然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向导 ,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和根源 。这样的观点在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廷腾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二、陶渊明&华兹华斯的不同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是生活在不同时代 、不同国度 ,有着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两位诗人 ,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
(一)陶渊明&华兹华斯在诗歌创新方面
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超时代的民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虽然提出过“重民”思想,但这种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和平等概念相去甚远,完全是从“王道”、“圣人”的角度提出。所谓“道”系指王道,贤君明主之道。封建文人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正直行道,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没有超出这个界限。
华兹华斯的政治理想虽然破灭了,民主、平等和人道思想却作为心理沉淀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赫兹利特曾从社会学角度对华兹华斯的人格和诗品做过分析,指出他的诗歌中提出一种平等原则。
(二)陶渊明&华兹华斯在作品深度方面
陶渊明归耕后,的确过了一段田园之乐的生活,由于他经历了官场荣辱,看破尘世之道,精神得到了澡雪,达到虚静极笃之态,所以能写出一些不同凡响的田园诗文。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是遁世求安心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田园文学中,他的作品是相当有深度的。
华兹华斯虽然生活在乡间,却没有陶渊明那种躬耕的体验。他终生是农村生活的旁边者。他虽有浓厚的平民思想,同情村夫农妇的疾苦,但过多地写了他们生活清淡朴实的一面,写不出反映耕耘艰辛的有深度的作品。
(三)陶渊明&华兹华斯在诗风变革方面
陶渊明是个保守的封建主义,政治上没有提出过什么新思想,艺术上承袭的是魏晋以来的旧诗、附体。他不可能提出华兹华斯那种变革诗风的宣言。华兹华斯在1802年版的《抒情歌谣集》前言中写道:“那时,我在诗中向自己提出的主要目标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事件和情境”,“选用人们真正使用语言”。《抒情歌谣集》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史上的大事件。在此之前,诗人们都用正规文雅的语言表现上流社会的生活。华兹华斯的创作标志着英国诗风的转变。华兹华斯采用下里巴人式的歌谣体,把农夫、农妇、儿童、流浪汉、猎人纳入诗中。
人生的怀才不遇和种种挫折使得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不约而同地寄情于山水田园,而长期宁静和平的乡村生活,促使他们从自然的角度来对人生、命运乃至宇宙进行深刻的思考。(三年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