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侃侃文学 |
十四行诗是格律诗的一种,因有 14 个诗行组成而得名。也有人译其为“商赖体”。本诗严格按照十四行诗押韵,韵脚工整,可清晰地看出为ABABCDCDEFEFGG 式。如:day & may; temperate & date; shines&declines; dimm’d & untrimm’d; fade & shade; ow’st &grow’st; see& thee.
开篇第一句直入主题:我是否可以把你比作夏天。这句是设问,我们不需要回答,诗人是为了勾起人们对夏日的联想。“shall I”这麽委婉犹豫的问法,让人感觉他正在苦思,而苦思的目的是为了恰如其分地达到赞赏的目的。如果是真要批评,无需如此煞费苦心。因而我们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夏天的种种优点。闭上眼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美好的景象。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是要赞扬“你”的极“美好”的东西。
该诗的 3.4.5.6 句连用了一系列的隐喻。“Rough winds do shakethe darling buds of May”(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狂风吹落娇蕊让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现实,虽然五月已步入初夏,但在英国那个寒冷多风的国家夏天美好景象的到来要受到冷风的阻挠,这让美丽的景象蒙上了一层黑纱。事实上,该句不只在说夏天的景象而且暗指美好的事物的到来多受磨难。“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too short a date”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夏天时日太短,尤其是在作者生长的国度,暗指美好的东西稍瞬即逝。“lease”一词可看出诗人把夏天的美好比作上帝的一件珍宝,只能租借给人们,而租期又那样短,不等人们体会其中滋味就被收回,因此无比遗憾。“租期”此处就比喻夏日的时间。“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能够照得太热的天上的眼睛只有一个:太阳。即便在这短暂的美好时光中还存在着不协调的事物:酷热的太阳。我们由此可以看见诗人巧妙的层层深入的暗喻:眼睛——太阳——不美好的东西。“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his gold complexion”,他金色的面容比喻金色的太阳,并非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变得柔和而是“dimm'd”变得阴暗。柔和的那一瞬间,美好的那一瞬间,太过短暂,人们无法捕捉。
第 7.8 句对 3 至 6 句做出了总结:美好的事物总是要凋谢。可见本诗的目的在于赞美,这在 1.2 句已经体现。因而第 9 句又回归主题。此处 summer 已不是上文中夏天的概念,而是比喻美好的东西,强调“你”的永恒之美永不退却,甚至不会在死神的阴影里走过,即暗指不会有片刻的消逝。
本诗中第8句运用了换喻(换喻指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指某事物),第12句运用了提喻(提喻是以某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或反过来以整体代局部)。第 8 句 untrimmed 原意指剥去艳丽的衣服,此处喻指美好事物的消逝,以形似而求得神似。第 12 句中 lines 以诗行lines 代指诗歌 poetry。读起来简洁却意味深长。
本诗的一大特点——类比。开篇第一句就把“你”和“夏天”作类比,第二行比较的初步断定: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婉。产生其差别的原因在第 3 至 14 行深入分析。具体来看,第 3.4.5.6.7.8 行历数了 “夏天” 的种种遗憾,与9.10.11.12.13.14 行道出的“你”的种种优势相比,自然得出最终结论:“你”远胜过“夏日”,“你”因在诗行间而有了生命,与时间永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诗行 13 和 14 也通过类比强调了“永恒性”。
纵观全诗,诗人自如地在向“你”倾诉,似乎“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倾听他的声音,理解他的思想。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在应用拟人手法的基础上写成的。本诗中“你”所指的对象,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它指美人,另一种认为它指诗歌表达的美好的东西。现在大多数学者偏好后者。
标签:
宗教比较研究诗风诗歌陶渊明田园杂谈 |
分类: 侃侃文学 |
一、陶渊明&华兹华斯的相似
陶渊明作为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之一威廉?华兹华斯一直被称为“湖畔诗人”, 他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 ,处世态度上都有着这样一种倾向 ——对自然的崇尚和尊敬 。
(一)陶渊明&华兹华斯相似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晋朝开国功臣,官拜大司马,加封长沙郡公,祖父和父亲分别做过武昌太守和安城太守。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中落,但他身为权贵后代,陶渊明从小受六经教育,当然有从政之心。陶渊明在世之间,晋朝内忧外患,经历了秦朝肥水之战,扬州农民暴动,桓玄、刘裕集团先后篡权,相互杀戮,王室宗戚被剪裁,大臣官吏朝不保夕,仕途多难。桓玄倒台后,陶渊明大概受到株连,他充分意识到官场险恶,于是才隐居田园。
华兹华斯生活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他出身平民家庭,天然具有一定的平民思想。1789年,他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并为之引吭高歌。华兹华斯心潮澎湃,亲自前往法国,参加了温和派共和党人的政治活动,决心为人民和民主贡献一切。1792年英国政府对法宣战,在洪兹苏特战役中大吃败仗。作为英国人,华兹华斯为英国的失败感到可耻,他的爱国之心和向往共和之情发生矛盾。在姐姐的反复开导和劝慰下,华兹华斯在才回到风景秀丽的湖区,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自此以后,他从政治梦想中解脱出来,终生奉献给诗歌艺术。
(二)陶渊明&华兹华斯的相似的哲学观念
陶渊明身处于面临内忧外患的东晋时代。在宗教方面 ,道教和佛教并立,一方面是佛教鼓吹形尽而神不灭和因果报应 ,另一方面是道教宣扬人能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 。在如此宗教色彩盛行 ,玄学思想统治的时代 ,陶渊明却始终坚持自己独具一格的哲学观念 ,并且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加以实践和阐述 。
陶渊明认为万物包括人在内 ,都是自然气化而成的 。他的这一宇宙观可以在其诗作里找到证据 :咨大块之受气 ,何斯人之独灵 ! 禀神智以藏照 ,秉三五而垂名 。——《感士不遇赋》 茫茫大块 ,悠悠高 ,是生万物 ,余得为人 。——《自祭文》。
这两句诗中所谓的“大块”指的就是生长万物的大地 ,而“受气”则指禀受自然之灵气 ,得以化生一切 ,包括人类在内 。陶渊明显然受到了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的影响 ,把“气”看做构成天地万物的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这样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虽然未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界中各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但至少从本质上坚持大自然并非神的产物 。
华兹华斯在自己的诗歌中处处抒发着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 ,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而对宗教的兴趣则远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尊崇 。事实上 ,华兹华斯也确实在哲学思想上秉持着对自然的热爱 。即便在晚年成为了传统基督徒 ,他仍然无法消除自然对他所产生的不可磨灭 、无法忽视的影响 。
华兹华斯在《鹿跳泉》(1800) 中写道 “上帝寓居于周:遭的天光云影 ,寓居于处处树林的青枝绿叶”。由此可见 ,在诗人的哲学观里 ,最接近人类的自然就是上帝精神的体现 ,因此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上帝的忠诚是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 ,也因为这样 ,具有灵性的自然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向导 ,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和根源 。这样的观点在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廷腾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二、陶渊明&华兹华斯的不同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是生活在不同时代 、不同国度 ,有着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两位诗人 ,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
(一)陶渊明&华兹华斯在诗歌创新方面
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超时代的民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虽然提出过“重民”思想,但这种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和平等概念相去甚远,完全是从“王道”、“圣人”的角度提出。所谓“道”系指王道,贤君明主之道。封建文人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正直行道,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没有超出这个界限。
华兹华斯的政治理想虽然破灭了,民主、平等和人道思想却作为心理沉淀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赫兹利特曾从社会学角度对华兹华斯的人格和诗品做过分析,指出他的诗歌中提出一种平等原则。
(二)陶渊明&华兹华斯在作品深度方面
陶渊明归耕后,的确过了一段田园之乐的生活,由于他经历了官场荣辱,看破尘世之道,精神得到了澡雪,达到虚静极笃之态,所以能写出一些不同凡响的田园诗文。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是遁世求安心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田园文学中,他的作品是相当有深度的。
华兹华斯虽然生活在乡间,却没有陶渊明那种躬耕的体验。他终生是农村生活的旁边者。他虽有浓厚的平民思想,同情村夫农妇的疾苦,但过多地写了他们生活清淡朴实的一面,写不出反映耕耘艰辛的有深度的作品。
(三)陶渊明&华兹华斯在诗风变革方面
陶渊明是个保守的封建主义,政治上没有提出过什么新思想,艺术上承袭的是魏晋以来的旧诗、附体。他不可能提出华兹华斯那种变革诗风的宣言。华兹华斯在1802年版的《抒情歌谣集》前言中写道:“那时,我在诗中向自己提出的主要目标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事件和情境”,“选用人们真正使用语言”。《抒情歌谣集》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史上的大事件。在此之前,诗人们都用正规文雅的语言表现上流社会的生活。华兹华斯的创作标志着英国诗风的转变。华兹华斯采用下里巴人式的歌谣体,把农夫、农妇、儿童、流浪汉、猎人纳入诗中。
人生的怀才不遇和种种挫折使得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不约而同地寄情于山水田园,而长期宁静和平的乡村生活,促使他们从自然的角度来对人生、命运乃至宇宙进行深刻的思考。(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