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庐笔记】:有的人,不露个怯,对不起他蒙哄欺混的一生
许石林
《羊城晚报》:《来较真/陶陶居这副名联妥不妥?易牙被曝“烹子”该换下他吗……》——
近日,有读者来稿表示陶陶居的门联有不妥之处,嵌在其中的历史人物“易牙”人品恶劣,曾“烹子献糜”,这类题材的对联不应在公共场合悬挂,可借粤菜名人替换“易牙”传播本土文化。
但也有学者指出,易牙作为厨祖,已经抽象化,用现代的人道主义去评价该对联有点钻牛角尖,颇煞风景。
老广州人都知道,中华老字号陶陶居酒楼的门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为人所耳熟能详,成为羊城的名联。
据悉,民国期间陶陶居新张伊始,以“陶陶”两字鹤顶格征联,头名奖白银20元,依次设有不同数目奖金,凡入围的都有奖。此番征联引起众多文人雅士的兴致,纷纷前来应征。首选的一联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自此,陶陶居之名,不胫而走,收到了广泛的宣传效果。
【许按】——
照这样较真较下去,历史文化应该灭绝。
有的人,不露个怯,对不起他蒙哄欺混的一生。
他们的怯,注定要露,像年轻人脸上的粉刺。
还是那句话:非厚德不能载物。太多的人,胸中无浩气,脑中无定见,心中无温情,平时潜身缩首,畏缩无才,不敢发言,却妄饰温婉,伪装敦厚,其实满怀偷私,一腔杀机,只是不敢露而已,结果一不留神,就锥穿芒刺,露出其酸腐剜刻的浅薄来。
这种人,只怕是平时还动不动讥他人为刻薄哩。
古人以绝事喻绝理彰绝德显绝义,非此不能穷极其幽微、道尽其玄妙,因此,看古人言与事,听参之间,当得其意而已,哪里像这样吃一斗拉十升似的不经消化?他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还没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不会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拘腐不可与之谈玄论道。他们对极正经之事,必然像玩儿一样。遇极荒谬之事,必然一本正经地对待。其可笑之行,实在难以言状。
有句话叫:对事不对人。常用在会议上。
我从来不用这句话。因为从来不认可这句话。
这句话非常虚伪。
评事论事,哪里有不关涉人的!
尤其是文艺评论,必须对事又对人,否则不是说假话套话,就是别有用心。
不是说文学就是人学吗?
怎么能评文学不评人?
对事不对人的话,怎么理解事在人为?
我评论作品,首先论人,不论人则不能论其事、不能评论其作品和行为。
果然有人说:张玉环的案子迎来了“迟到的正义”。
要我说,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放臭了的饭菜就是屎。
很多人称赞张玉环的前期宋小女。有的人被他们的故事感动得涕泪横流。
可见,忠义毁于堂庙而见于野鄙,仁信坠于豪贵而见于寒贱。
应该以这女人为素材编一出戏,故事嫁接到宋元明朝去,古装行头表演也好看。
艾特了朋友圈几位当今不同剧种的戏曲名角儿: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看到一篇公号文《北大教授:洗冤为何这么难?》
正文不看。
看不下去任何当今的法学专家的文字,除非像邓学平律师那种为张扣扣辩护文采斐然的辩词。
为标题转。
洗冤为何难?
呵呵,因为责任完全在别人的强大惯性思维,各行各业从来不敢自己纠错,权力在手,永远正确。
因为“小人之有过也必文。”小人人格就是:错了,不承认错,非要坚持错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