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读书的目的,是培养通情达理的人
——网课笔记
许石林
2月29日晚8点,应深圳梅沙书院(梅沙双语学校)的邀请,做了一个小时的直播网课:《清风明月旧襟怀——谈读史的体会与读书的方法》。
除了读经读史的心得,还大致说了这样几句话——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搜了一下,答案实在太多了,比如中国的——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比如西方的——
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 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斯普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还有,比如大家常听人说:完善人格、养成君子、提升生命质量等等。
这些话说得都非常对。
但是,我觉得一般人看了上述这些正确的话,不太容易动心,这些正确的话似乎与自己无关。
我尝试简单地说自己的理解:教育或读书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学会通情达理,成为通情达理的人。
这样说,就简单了,也仿佛亲切可为。
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必然自觉地践行圣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通情达理,一个也许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但为人处事,通情达理,就是古人说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辈子做个通情达理的人,就很了不起了。
二、读书,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这是我常常被人问的问题。
读书如登高行远——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因此,根据个人的情况,从卑近处开始,从自己兴趣开始,只要认真地读,你自然会找到读书的方法和阅读的升级方向,那些心怀贪念总想走捷径图方便的人问从哪里开始读,其实从哪里读他都读不好。
三、不要贪多求快。
遇到任何阅读障碍,都要停下来仔细解决,不要马虎苟且而过,消化不好,含混不清,这才是浪费时间。现在的查询检索工具非常方便,随时都能查。查到了,解决了问题再继续下去,不要跳过去。你查询的过程也是读书。因此,看似慢,其实是快
最好能多抄写,抄写一遍跟不抄写一遍效果大不一样。要习惯下笨功夫。读书的笨其实是聪明。
四、要会利用时间。
有些场合比如地铁上,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勾着脖子跟得了鸡瘟一样刷手机,你拿本书读,的确可能怪怪的,显得不合群。你可以将阅读的内容抄写在纸上、或打印在纸上,这样就不显得跟大家有多大区别,没那么鹤立鸡群了。
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别处,你品,你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