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面条评选有多无聊

标签:
刀削面重庆小面陕西面奥灶面烩面文化 |
分类: 尚食志 |
面条
○许石林
至今为止,我没有打算专门写一篇文字说面条,只是在写《尚食志》系列饮食随笔的时候,将面条作为一个素材、细节和局部写进了一些文字当中。促使我写这篇有关面条的文字,就是杭州日前所谓评选“中国十大面条”以及引起的汹汹热议。尽管主办方已经澄清,说他们只是评选“中国十大面条企业”,即这是一场商业秀,而不是评选“十大面条”,但也的确像一位读者说的那样:都够无聊的。
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来弄,是当今中国非常严重的大毛病,可以说是所谓整个现代化的大毛病。比如,面条就不能评比,即不能评选什么地方的面条好吃,什么地方的面条不好吃,不能给面条搞排行榜。口味可以说就是偏见,有其形成的诸多原因,你只能说你自己的口味喜欢什么,而不能假以“中国”字样,指戳天下其他口味。
我非常欣赏书法鉴定家王乃栋先生的观点,比如鉴定字画,你无论多么权威的专家和专家团,你鉴定某一件作品的真伪,鉴定书一定要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某某某(一人或数人)鉴定为真迹或赝品。而不能简单说:真迹,或赝品。就是说,无论是谁,不能你说真迹就真迹,你说赝品就赝品。你再权威、修养再高、眼力再准,也不能下定论。当然,其实谁下的定论都有被人推翻的可能。所以,你最好谦虚点,或者说怀着对事物的敬畏,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结论,还不能把别人的空间也挤占了。依此法,什么面条美食节评选“十大面条企业”,你不能说是“中国十大面条企业”,你非要拿中国事儿,就应该冠名“某某年月日某某活动评选中国十大面条企业”,一字不能少,不能笼统地用“中国十大面条企业”混淆视听,以为你的口味就是天下人的口味,你的标准就是天下的标准。
任何评奖,都是根据该奖项的标准有所取舍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诺贝尔文学奖不能代表文学的最高成就,或者说不一定代表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依然是一个标准的兑现而已。盲目崇拜该奖的,不是不读书就是不会读书。他们不需要知道文学到底是什么,只是需要一个概念拿来说事儿。面条和面条企业评选,亦同此理,相信这个商业秀的,不是不吃面条,就是不会吃面条,或者说白吃了面条。
您以为评选面条就比评选诺贝尔文学奖容易?不容易!口味就是艺术,多为主观。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自己排列出一个面条排行榜,但不能说那就是“中国面条排行榜”。
总而言之,面条以及其他饮食,基本上是不能评比的。要评比也是写意性的、不准确的、评比着玩儿的、不较真儿的游戏。不能当回事儿,一当回事儿,就是把不成问题的问题当问题了,凡这种“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无一不是徒兴诤讼,引发怨愤,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来弄,引起腾议与诤讼,其实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次杭州版的“十大面条企业”上榜者,除了昆山奥灶面,我都吃过。我的体验是:基本上,都是同一种面条这家好吃,那家不好吃。有的甚至哪家的出品在我看来也不好吃,或者说我还没找到这种面条有一家好吃的。我的个人口味,当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不能涵盖其他人的口味。我认为难吃的,不能说这面条本身难吃。只能说明我与喜欢这种面条的人的口味迥然有别而已。
“重庆小面”没有入选,巴渝人士有失落者,有不满者。有人说重庆小面因其“小”而未入选,重庆某人就此解释说,重庆小面之小,正说明重庆人谦虚。我以为此说不够精准,“小”,在我看来,应该当“可爱”理解才对。川渝人做任何小吃,都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所以,一碗面是非常讲究的,小面一碗,在重庆琳琅满目的美食当中,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角色,重庆人对这一碗美味的面条,不一惊一咋的,不大呼小叫的,因为重庆的美食太多了,所以这个面只是一种可爱的小面。
山西虽然有刀削面入选,但是这对面条大省山西的其他面条品种是不公的。我甚至认为这恰恰遮蔽了外人对山西丰富的面条品种的了解与认识,说这种突出一种、强化一种的评比,是对山西整体面条格局的伤害也不为过。
陕西是面条大省,没有一种面条入选,引起的议论最多,以至于成为新闻的标题。我认为别处的人可以对此愤愤不平,唯独面条大省陕西人对此不应该有意见。为什么?比如评国花,那些地理狭小、文化单一、历史文化不甚复杂的国家,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即评选出自己的国花、国树什么的。而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复杂、民族文化多样、历史漫长、地域文化丰富的国家,就不容易评选出国花,你评出任何一种花,都有人根本没见过,有的跟本都没听说过,你说这个花有什么寓意和象征,他对此没有丝毫的反应,你这个评选的结果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你说某花或某数种花是国花,却不能代表他心中的国花,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说,中国评选国花,最好不评,要是评,就永远评,但永远没有结果,更不能用行政方式强行确定,没有意义嘛。你可以将评选国花当作一个全民进行国花知识、文化、寓意和象征价值的教育,而不在于能确定评选出什么花。(详见拙作《文字是药做的》)就像小家小户,容易拿出一件代表家庭财富的宝贝,而对于类似《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就很不容易选出什么是家中宝,拿什么宝贝出来亮相都亏待了其他宝贝。
陕西面条品种没有入选,被认为原因是没有大的面条企业和连锁店。其实这跟面条好吃不好吃没有任何关系,相反,面条好吃不好吃,尤其不能有连锁店、不能弄大店。别的不敢肯定,大店大灶做面条,一定不好吃,俗话说“小锅面、大锅粥”,已经把道理说完了。
我在香港吃过一家小面馆,全港只此一家小店,是陕西面条香港的唯一一家店,里面非常窄小,紧紧张张能坐10来个人,但一如香港其他的小店一样,干净整洁,东西没有一样是乱放的。我要了一碗biang(音)biang(音)面,特意说要大辣。面上来,一只大碗中,就一条宽面,薄厚宽窄均匀,精光筋道,辣椒干用油炸至近焦,加辣椒面,再用热油泼上去,我一点别的调料都没加,很快就将一碗面吃完了。女店主说:“一看你就是陕西人,吃面快,不太嚼。香港人有的吃得很慢,我对他们说,你们要快吃才能吃到面的香味儿,他们不理解。”我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好!那还能说什么呢?我再要了一碗biang(音)biang(音)面!食客加单,就是对餐厅最大的赞美。这家店的面是我迄今吃过的最好吃的biang(音)biang(音)面,其实我大约二十年不吃biang(音)biang(音)面,因为很少见人做得好的,大都是面醒不到位、揉不够,拉扯得薄厚宽窄不均匀。还有做面食不分开做,即不是一面一做,做什么面都用一大块面。
做饮食,首先要心地好,就是用心诚敬,不能粗疏马虎,不能图省事儿。台湾和香港的饮食做得好,我认为原因在此。技术、材料什么的其次。香港那家名为“有缘小叙”的面馆女老板说,她一般不主张客人打包,尤其是绝不让biang(音)biang(音)面打包,她会耐心给客人解释,这种面一要现做现吃,稍微过时就不好吃了。她还说了一个常识:面端上来之前,必须先把醋等调料准备好,不要等面上来了再喊服务员上点醋,这就是古人“不得其酱不食”的道理。其做事诚敬如此。更有意思的是,客人吃面条、聊天,女老板站在旁边很着急,不断地催促客人快吃,因为这种面条,吃得慢就不好吃了。
这种诚敬之心,你说是大还是小?
诚敬之外,还有感情,这是很神秘的,即汪曾祺先生常说的“五味神”,你情感到了,似乎有神相助,情感不到,把做面条的方法教给你,食材也给你准备好,你也做不出那种味道。
所以,饮食的评比,只能是游戏,评着玩儿,不能当真,当真就被真忽悠了。最好不要搞这种平居思乱、借故生事的所谓评比,“不尚贤,使民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