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翻译加剧了中国国学危机
(2009-07-29 14:50:26)
标签:
《五经》国学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开心辞典文化许琳孔子学院 |
分类: 文化时评 |
“五经”翻译加剧了中国国学危机
○许石林
在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的倡议下,《诗》、《书》、《礼》、《易》和《春秋》将由中国政府主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率先启动的英译本翻译将在三年半后完成。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
有评价说: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学者翻译《五经》,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一项盛举,更是中华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新坐标。这不仅可以弥补《五经》始终缺乏权威现代译本的空白,更将使强调和谐的中国儒家文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各国人们可以从《五经》中读到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理解中国人自古就追求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民族大义。
我认为这应该被列为建国60年来,重大的文化举措。这个巨大的翻译工程无疑将造福全人类,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发展理念,铺设世界范围的文化思想基础。使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兑现它作为文化的最高价值:造福天下,服务全人类,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些宏观的大词儿就不说了,说说眼下具体的事儿——种种信息表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快速地外过人接受和喜爱,远的如伏尔泰对孔子的崇拜就不说了,将儒家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法国宪法也不说了。日前中美两国举行的高端交流,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国务卿希拉里,都有意地引用了中国的传统俗话和孟子的话,甭管人家是不是就会这一两句也好,是不是专为外交准备的特色辞令也罢,这说明,中国文化在人家那儿受到关注了。不等中国输出传统文化价值,人家已经在主动亲近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了。
随着网络时代的沟通便捷,外国人已经越来越多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成功开办不仅说明外国人想学习汉语,想跟中国、跟中国人打交道,也不仅说明中国现在正在崛起,受别人重视了,中国人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外国人关注和学习。
正在举行的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2009暑期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虽然是初次举办,海外选手的表现已经刺激了许多中国人,不仅是外国选手的知识掌握量刺激中国人,更重要的是,外国选手身上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所讲求的诚敬之心,刺激了许多中国观众和选手。
如今,由中国政府主持的《五经》的翻译工程正式启动,有的人会执拗地认为:尽管有那么多海内外经学界、训诂学界、考古学界、翻译界等领域众多学者,中国传统的典籍是翻译不了的。我对此的理解是:即便是这种执拗的认识成为现实,但也阻挡不了外国人通过学习翻译文字,而对《五经》原典产生兴趣,再进而追根溯源,最终掌握原典,那种简单地想像用语言的障碍阻挡文化的传播,是很不靠谱的。
中国人今天面对国学学习,还没有学习多少就争论来争论去,还停留在要不要学习等等弱智问题上,还踟蹰在国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不给他搞清楚就不学——你还没学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有的还冷嘲热讽甚至胡嘴滥骂,将中国百年前的贫弱落后的原因全推到传统文化身上……种种无意义的争论,像是烂泥塘里挣扎缠绕在一起的泥鳅,在那儿争论怎么入大海和要不要入大海。
想像一下,当这项翻译工程全部结束以后,外国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会越来越热,那时候中国人再停留在这种烂泥塘的泥鳅阶段,那就不是受刺激的问题了。日韩有些对中华传统文化掌握得多的人,有时候对中国人表现出的傲慢和不屑,将会出现在更多的外国汉学者身上。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个养成的过程,不要以为读了几本书,会熟练背诵一些章句,就以为学到了传统文化,就是说,你拼命去学,也不一定学到文化的精髓。我接触的外国人,让我看到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其实在许多外国人身上就有,在人家的行为上就体现着。所以,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实现,但在西方发达社会,却多少有一种“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存在。所以,我愿意用危机意识看这个事儿:人家在养成方面也许有比我们好的基础、氛围和习惯?
那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地,我觉得应当把《五经》翻译工程看作是一次中国国学的危机和文化的危机!即你不学、你不抓紧学,原本应该你先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去化人家去了,就去造福人家去了。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有时候会重合,当两种认同不重合、有分歧的时候,我认为文化认同更优良、更高级!
200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