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往它该去的地方去!

(2009-04-27 11:57:45)
标签:

国学

传统文化

儒家

景海峰

中国

文化

分类: 文化时评

“国学”往它该去的地方去!

 

○许石林

 

“今日的国学不能简单回归到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呼应具体的现实问题,学者的国学研究尤其要同民间爱好国学的力量融合起来,这样国学才能产生鲜活的生命力。”——这是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日前在深圳国学讲坛上讲的话。

景教授的话说得好——国学不仅没必要回归到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到原来的传统文化好不好另说,关键是已经回不去了,犹如拿到传统文化的账号,但密码已经找不到了。

反对和反感国学的人,把国学的学习看得太严重了,以为学了国学就会把现在的许多事儿改变了。这是太过敏。我一直主张普通人,包括景教授所说的民间国学力量学国学,先不要去费神弄清楚什么是国学,粗略地知道个大概就行了,那是个意会的概念,你只要认真读书就是了,读着读着,慢慢就知道什么是国学了。读书、学习的作用,所谓培养能力和提供具体的什么方法,那是低层次的东西,读书和学习的最终作用就是提升修养、变化气质,即《大学》所谓“亲民”。比如学儒家,功利一点说,其作用就是让人变得儒雅、变得理解并向往“中行”的人格,变得会欣赏“狂狷”的精神,变得知道并学习向往尊贵,不乱来。以我肤浅而有限的理解,儒家思想并不提供现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有人说儒家被几千年封建帝王利用。它的确可以被利用,它也的确可以被现代社会文明利用嘛。你做不到,你不敢先做,就等着别人做了、试验了,没有危险,判断做了不吃亏会,你才做,你当然觉得不踏实了,你当然要怀疑了。

你在寻找什么只有利没有弊的学问和思想?任何事情,利兴而弊随,这才是正常的事物。国学兴,国学之弊必然会随之而来。世界上有没有无弊端的学问?没有。

景海峰教授说,国学向何处去已经成为一个公众话题。今天的国学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学如何同现代的知识形态匹配?……许多国学研究人员发现,无法把国学同现代学科相衔接。景海峰还认为,国学必须要同西方文化结合,在加快融合方面,学术界各种知识背景的人要共同推进,政府的作用也要加强,最后还要落实到学者对民间力量因势利导,在互动中促进国学得到弘扬和发展。

这就是专家的思维和视野。依我之愚蠢见,国学向何处去实在不应该成为一个公共话题!那些太宏观的思维,比如国学该往哪里去、国学的出路和前途在哪里等等,实在不是一般读书人应该关心的,书没有读好,关心这个也没有用,也不知道从何关心。你追它还追不上呢,你咋知道它往哪儿去?手搭凉棚拼命望远,结果眼睛近视1000度,没有用!我主张:读书、背诵,先多读,别管太宏观的东西。国学往哪儿去?它爱往哪儿去往哪儿去!它往它该去的地方去!

学国学,其实就是读书,在被耽误和断裂了的文化荒芜时代,给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以平等、平常的阅读机会即可。现在的所谓“国学热”其实就是一种被长时间剥夺了公平阅读机会的国学的反弹,是国学平等阅读权利的正常回归。它不是太热了,而是还没有热到能够还它以公平公正的地步。

别指望熟读国学经典,烂熟于心会立刻怎么样,别将学到的往现实上生套。别把国学的作用看得太大、太快。也别把国学的副作用看得太坏。中国的很多事儿都耽误在不去搞它,先争论它,争论个不停,黄瓜菜全凉了。

普及推广国学,这是个急不来的事儿。推广国学,就是让中国人多留意一点传统文化,首先对学习汉语有好处,对提高中国人的汉语整体水平有好处。韩国媒体日前说中国是一个文化赤字大国,好像中国媒体对此没有什么反应?韩国人的说法未必准确,但是它为什么会这么说?起码有一点,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学、传统文化弄得不好,弄得没有人家好,或者弄得没有人家期望和想像得那样好。

 

2009年4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