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少有100名作家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8-10-11 10:36:33)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叶匡政勒克莱齐奧汪曾祺鲍尔吉·原野散文 |
分类: 音乐文学 |
中国至少有100名作家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
○许石林
对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几句话要抖落抖落——原本是打算不说了,留着一口热气儿暖暖胃,但俗语“是疥子就得出脓”,有话就要抖落干净,所以再得瑟得瑟——
中国至少有100名作家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看清楚:这话显然又是哗众取宠的。那就归咎于我的心理阴暗、为人猥琐、妄图炒作和那什么吧!必须说明那是我浅薄而真实的想法,我就当自己是罪犯了,坦白吧——就在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公布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奖的时候,我赶紧跑到书城急购该作家的书,电脑里显示有三种,但却只有一本《乌拉尼亚》有货,于是如饥似渴买来连夜捧读——书到今生读已迟,书到获奖读更迟。但读总比不读好,我是相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营销效应的。读过之后我就有了上面那句哗众取宠的话,其实再坦白说,这话还是我打了折的,我感觉(说的是感觉),数字比这还要大,一个省不多,摊上三个两个的,不稀奇。
我大致接受学者叶匡政对勒克莱齐奥的评价,叶先生是看过勒克莱齐奥好几本书并且很早就读过的,他有发言权。只是我不愿意用“三流”这个词儿,我不能凭借一本书就对他概括或评价,就这一本书来说,我的读后感是:不好看、不好读,简单地说就是粗糙。我可能比较喜欢那种文字能让人驻足流连的东西吧?他的叙述走得太快,步伐也不好。加上我一向不喜欢翻译文学那幼稚的情书式的语言习气,即我称之为“现代汉语结核病”。这本书说是“以优美的笔触构建出一座美丽的天国”,我阅读后,觉得还不如一篇《桃花源记》。这就让我又想起另一个问题:我没有完全统计,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只认为长篇小说和诗歌是文学,其他的都不是或只能是类似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史上获奖的好像没有因为谁的散文好就颁给谁,这多误导读者啊!难怪许多读者都认为我推荐一个散文作家是不行的、是犯浑。由此可见,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种类有着天生的歧视,不说中国的散文家,就说外国的,你那些以往获奖的长篇小说家,都比蒙田随笔对世界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我的这种建立在信息掌握不完整基础上的粗略判断,让我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的推荐和评审机制的确是偏颇而狭窄的,所以它似乎应该叫“诺贝尔长篇小说和诗歌奖”才准确。因为它没有关注文学的全部种类。
还有一个问题:它的评审机制是否扫描过当今世界文学的全部?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早就说过,任何评奖只是一种标准的执行,诺贝尔文学奖有它自己的执行标准。据说每年中国有推荐资格的文学机构会向诺贝尔文学奖核心评审机构推荐中国作家的作品,有这事儿吗?就算有,可能不会推荐散文和短篇小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没份量,一般也会选择长篇——连王朔老师都狭隘地认为:没有练过长篇的作家不是真正的作家。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了,长篇小说的走向衰落和被电视连续剧分解其功能是必然的趋势。这个时候还固执地在衰弱式微或者说在类似夕阳的文学形式中选作品,可见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已经从当初对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逐步走向追悼意义了。整个诺贝尔文学奖,对世界的影响,拿我身边的环境来看,也就是个类似福利彩票的开奖,媒体报道的标题也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独享140万美金。
其实我原本是想说中国有许多作家都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现在这个结果一出来,我就把这个名额又扩大了。像先前曾经传说过的中国作家如曹乃谦都包括在内,没有传说过的现在开始传说。中国像勒克莱齐奥这样的作家和比这好的作家至少有100位。我先前曾经写过已故的中国作家汪曾祺先生和健在的中国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先生,都应该是排在诺贝尔奖获奖者队伍里不算逊色的作家。有的人不服,不服你就拿几个已经获奖的作家的作品和上面这两位的作品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你拿勒克来齐奥的作品《乌拉尼亚》和《受戒》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你拿杨争光的《从两个蛋开始》和《乌拉尼亚》一对比就知道了,你无论拿阎连科、李锐、余华、王朔、莫言等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和《乌拉尼亚》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反正我是背着手撒尿——不服(扶)不行,不扶会尿到脚上。
我看文学作品没有耐心,一般几行下来还没有味道的,便弃之不看,像个变态的戏迷一样,听角儿一开口就下结论,要么喜欢得要死,要么厌恶得要命,特难伺候。我一直浅薄地认为文学是不值得深究的,尽管文学里的东西是很深的。我不搞文学评论,不会,不愿意。我觉得中国许多搞文学评论的除了说废话没别的,说废话还要占地方浪费社会资源就是造孽,会遭报应的。基于我对文学这样的认识基础,我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说三道四,读者觉得合心意的,那就同喜同喜;不合心意的,即广东话说“不哑心水”的,就当我是:脑门上长鸡巴——不操人恶心人了。
2008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