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家讲坛》:打你是为你好!

(2008-10-07 12:43:20)
标签:

百家讲坛

《论语》

于丹

文化

《百家讲坛》:打你是为你好! 

○ 许石林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对“批评”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摆脱阶级斗争语境的影响,即还将批评和批判甚至惩罚等等意思分不清,还认为受到批评,就是犯了错误,就是不光彩、丢人的事儿。被批评者这种对批评的狭隘理解和本能式恐惧,导致其拒绝了许多对自己有帮助的机会和信息,以至于在中国,面对批评、面对善意的批评能够平心静气地倾听都成了很稀罕的事儿。即使那些成天讲孔孟老庄的名家学者,在这种时刻,也全然忘记了先贤们的忠告:闻过则喜、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一个个将学识智慧和激情全部压在死要面子、拼命回护上面。有的人的作品和谈话中即使有常识性的硬伤,也大多死不认错,硬扛着。

《百家讲坛》由于其受欢迎、受关注,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各方面的批评也多。这个毫无悬念地成为央视“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不受到批评才是怪事、没有人批评得了才吓人呢。不是吗?如果这个栏目一播出,全民匍匐在地似地观看却无一人发出批评之声,那我们中国人当下的历史文化知识、人文修养得糟糕成什么样儿啊!或者说这个节目一播出,没有任何人关注、更无人批评,那这个栏目得难看成什么样儿啊!所以,能登上讲坛的专家们,一定不要把自己预先锁定在一个全知全能、无任何差错、浑身上下除了肚脐眼儿连一个疤瘌儿都没有的傻瓜层次上,把自己套牢。相信《百家讲坛》也绝没有只邀请当今的圣贤们开讲的念头。所谓圣贤,即无过错之人,是个理想,是后世人的愿望,是人们的虔诚供奉,历来活人中,没有这样的人。活人只能学圣贤,冒充圣贤,假扮圣贤,大不吉利。而我们现在许多受不得丝毫批评的公众人物,就是无意中冒充圣贤,要么就是把自己当成老虎腚了。

我对网上博主为“《百家讲坛》BUG诊断小组”的博文很关注,也很喜欢。我没有仔细查看该博主的背景资料,我想这要是《百家讲坛》自己开的博客多好。其最近吸引我的博文是:《百家讲坛》需要大家来找“茬”。姿态是极其到位地好,但其中对批评的解释,却是有些值得探讨的。比如,该博文说:“于丹只讲了一周的《论语》便遭到了绵绵不绝的声讨,于丹究竟做错了什么?她似乎犯了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比如她对《论语》中的有些语句翻译得不太准确,对某些论述解释得有些差错。还有观点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述是曲解。但这些,似乎并不能成为于丹遭到围攻的有力理由。”

这些,即“她似乎犯了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比如她对《论语》中的有些语句翻译得不太准确,对某些论述解释得有些差错。还有观点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述是曲解。”还不成为于丹受批评或者说被批评围攻的理由,那还有什么才能成为受批评围攻的理由?

批评于丹,肯定有口不择言的、说话难听的、犯文人小心眼儿的,但总的批评动机,无不是在进行学术的较量和真理的探讨。同时,不是所有的批评者都一定比于丹高明,有的批评也很愚蠢,也很够不着常识,但是往好处想,他们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类似向于丹求教、在向于丹引发的这场《论语》的阅读氛围求教。《百家讲坛》的专家们,与其说是在传道,不如说是在提供信息,公众在信息中不断分析出新的信息、增加新的信息,最终在一个阅读和探讨、思考的氛围、风气中去自觉明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因此,对“百家”的批评,就是一个信息的交流、分裂、整合、辨析的过程,与攻击、难为谁无关,或者说应该不要执拗于别人对你的攻击、难为甚至恶意,应该往大的、主流的求知明道方向去看。

博文还有一个观点,不太对头,他说:“《百家讲坛》毕竟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传播平台,与专业的学术论坛有着本质区别。对于讲坛上的讲者,我们不应该用学术的专业的标准去苛求他们,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使他们的思想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他也紧接着说:“当然,对于‘硬伤’还是不能手软的,该猛批时还得猛批。”大众怎么了?给大众做菜就该洗不干净?大众的传播和专业学术论坛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专业学术的标准不就是要尽量覆盖到大众层面以实现专业学术的价值和意义吗?难道还要有意自绝于大众或者让大众永远进入不了或嗅不到专业学术的气息?

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物均不享受批评豁免权,假如批评是敌人的炮火的话,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假如批评是一场战斗的话,真理和知识应该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并胜利。真正的学识和真理,阅读一要伴随着批评才能进步和成长,只有批评才是一个事物进步的力量。如果批评很及时、很到位,很起作用,《百家讲坛》就会越办越好,那些不靠谱儿的假名家、骗子名家、非典式的名家就慢慢地会被淘汰出局,不再浪费公共资源、蛊惑公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