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如破竹……
(2008-08-19 18:23:34)
标签:
名儿铃儿字儿外国朋友淫气中国北京奥运 |
分类: 文化时评 |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如破竹……
○许石林
外国运动员、记者和游客来中国,媒体上报道,他们逛重新开张装修一新的北京前门大街,吃小吃、买小东西、练毛笔字儿等等,尤其是很多外国人取了中国名字。电视上,外国年轻人有了个中文名字,读都读不准,舌头有毛病似的,但很开心的样子。
媒体上笼统地说外国朋友在奥运期间感受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这话没错儿,对外国人来说,逛中国传统风情街、吃中国小吃、学写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确实是感受中华文化——只能是感受。感受是感受了,但还不是感受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逛街就是逛街,逛街是休闲、买东西、找乐儿,谁逛不是逛?吃东西谁不会啊?不能说是逛文化吃文化;写毛笔字儿就更不是,毛笔只是一个书写工具,能拿起来学着写,就像刚学会电脑打字一样,不能算文化。毛笔文化是什么?中国13亿人口,有12.5亿人恐怕说不清楚也感受不到啥叫毛笔文化。因为毛笔字起码到了颜柳欧苏米蔡黄那样的地步才能算是文化,别人写的字儿就是字儿,不能说是文化。媒体愿意高看外国朋友一眼,说得好听和喜庆一点,可以。可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绝不能停止在这种层面上,以为外国朋友看着咱们街面儿上那点儿玩意儿一高兴就是学了咱的文化。
咱自个儿还迷瞪着呢!——昨天看东方卫视的正点奥运播报节目片头,发现专门制作已经播出了十多天的片头,居然有错误——片头“我们不放弃”这句话有汉语拼音疏忽而过,而“我”字的拼音居然是“WE”!这就把人“雷”着了。人家外国人如果细心的看了,问咱们,咱们怎么说呀?就像重庆前一段出的事儿:该市的某地挂出这样的门牌“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领导小姐办公室”,小组变成了小姐,把人“雷”懵了。
咱们不断遭自个儿的一个又一个的“雷”,还说让人家感受什么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能讲得通吗?
外国人取中国名字,有意思,很好。汉字的名字不是那么容易取的,虽是小学问,但有大名堂。外国人取中国名,很多是中国朋友帮着取的。这就很难取很中国的名字。什么是很中国的名字?比如古人霍去病、辛弃疾,比如武则天和她的老妈杨牡丹;近人比如钱学森的岳父、名将蒋百里、英达的爷爷英千里,今人比如我的老师舒桂林、作家杨争光,都是很中国的名字,非常典型的中国名字,简称“非典名儿”,至于我的师兄、学者刘中国、我的师弟、老板徐中国就更不用说啦!
这些“非典名儿”连中国人都很少取了,中国人现在取名都沾着外国味儿、或变种的七手外国味儿啦!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都很陌生了,比如不少人的名字叫“虹”,叫这名儿的中国人,其父母那意思当然是希望孩子好的,比如看着想像着彩虹的美丽啥地。但是如果受过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或接触过的,就不敢叫这个字儿。为什么?因为《幼学琼林》卷一就讲:“虹名带胨(注意造字:带字加虫字边、胨:月字边改为虫字边),乃天地之淫气。”古人解释说,当这种天地的淫气出现的时候,就预示着不好的征兆,比如战乱、灾祸、瘟疫等等。所以说,取这名字的人至少是不太了解中华文化的。
咱们都这样,咋能让外国人就学到了或感受到了中华文化?
外国人是该取个中国名儿了,尤其是欧美人。咱们中国的年轻人在外企或不在外企的,很多人都取外国名儿,在公司里一般都相互叫外国名儿,中国的铁蛋儿、柱子、红粉、喜翠、发财、富贵之类就全没了。其实我要是个外国人就取这种名字,很中国的名字,这种如今中国人不愿意叫的名字。
昨天青岛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咨询给他的外国朋友取名字的事儿,说要好记还要有意思,还要能叫响,还要有说道儿即有中国文化啥地,我说就取个加长的名字吧,用韩乔生老师创造的那名言再加长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如破竹……
这是个金牌名字,走遍全世界,目前没有第二个。
2008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