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编剧失败,原因在于“贴牌”?
(2008-07-15 08:27:32)
标签:
《赤壁》台词味儿石康邹静之编剧无极《奋斗》 |
分类: 戏剧影视 |
《赤壁》编剧失败,原因在于“贴牌”?
○许石林
我本来不想再评论《赤壁》,但是欲罢不能——有读者玛拉沁夫对我说:其实就是台词!台词一定要好。台词好了,电影也就能看了。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也一向认为影视剧曲,台词是首要的,故事居次。没有好的台词,再好的故事也显得可笑,会让观众笑场。台词好,即使故事平庸一般,也能让好的台词兜住戏。演艺经历越久的演员,对此越有体会。
前一段评什么电视剧奖,石康老师在博客里说他的《奋斗》比获奖的《金婚》要好得多。我认为石康老师说得一点都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他是内举不避亲,他谈的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原理。《金婚》我也觉得不错(有文字可证),有些集也很好,但是在台词上,总体仍然没有到位,很多地方是浮在概念上的,没有深入到味儿中去,或者说其中没有透出味儿。比如,写六七十年代人物的生活,很容易出味儿,你一碰到那个年代的关键词儿,就出味儿,但这个味儿很容易把编剧锁住,深入不下去,初一看,觉得是那个味儿,再看就寡了许多,不能让人回味,也带不出人物真实的形象。为什么?没有深入到人物中去,没有把人物从概念中扒拉出来,赋予血肉。而《奋斗》作为青春偶像剧,按说肤浅是这种戏的本分,但它其中却渗透出别的意味,一点都不肤浅,比海岩老师的那些青春偶像剧好看,原因就是石康老师的台词好。观此剧,一堂演员,基本上都是一水儿的当代京腔,个个都像是地里长出来的菜,鲜活水灵。
再说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有什么好故事?没什么。就是台词好。后来的《军歌嘹亮》就不行了,表演上模仿前者,但台词味儿不行。同一个演员,孙海英,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特好,这部戏让他发挥得很出色,成就了他,让他成了名演员,也娶上了新媳妇儿。但是,同样是他,到了别的剧里,其表演就很一般,为什么?剧本没有给他提供好的台词,他发挥不了。观众看戏,其实是看别人的生活,有偷窥的意思。因此,别人生动的对白,比好故事更能表现别人的生活。我们平常在转述别人的故事和别人的生活,转述得多的,就是别人的话语,谁说啥了,谁咋说了等等。手机短信转发搞笑段子,都是别人的话,都是台词。
王朔的小说和冯小刚的贺岁片、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相声等等,好就好在台词.地方戏被现代娱乐杀灭不了,就是台词在顶着。王朔老师曾经说,《红楼梦》还用编剧吗?直接拿过来拍就是了,连分集都给你弄好了。王朔老师说的就是《红楼梦》里的人物对话,很准确、很好,不必改动,就是电视剧的台词。有两部电视剧被人忽视了:一部是《少年天子》,一部是《天下第一丑》,台词都好。《少年天子》中有些场次和片段的对白,让我想起戏曲中的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天下第一丑》中,程长庚在某次演出开场前,对一位言语唐突的戏子大声斥责了一句:当着祖师爷的面儿,你穿上这身行头,就是一辈古人!那台词听得人眼湿耳热的,这话比任何论述表演艺术的真谛的文字都到位。后来的《金粉世家》、《京华烟云》什么的,本来是有基础弄得更好的,可惜输在台词。《大宅门》台词也好,人物那么多,谁的台词好,谁就能从众多人物中跳出来。《雍正王朝》台词很庄重典雅,有庙堂气、书卷气,好得似乎不可重复。《汉武大帝》离咱太远,那样的台词也行,但是不该在上下应承的时候,说“诺”,直接说“是”就行了,有意追求台词的古意,弄不好,也不行。台词不一定非要彻底符合某个时代的原样儿,关键是要顺。
戏曲就更不用说了,无论对白、唱词,你可以错、可以芜杂、可以水,但不能不符合事物的常识常理和逻辑。
邹静之老师最成功的戏是《五月槐花香》,台词也好得不可替代。以至于把张国立都救了,把张铁林也成全了,让人再不觉得他的表演就那几招谁都能模仿的玩意儿。邹静之老师也是电影《赤壁》的编剧之一?这是我没料的.
当代电影编剧普遍不注重台词,等到观众笑场了,制作方包括编剧也不从台词角度检讨,而是费劲拼命辩解和回护。最搞笑的辩解是:这是导演故意搞的,要的正是这效果。这就把人类的“话王”搬出来了,此话一出,天下无敌!——原来台词功夫都在这儿攒着。
有人在我写的关于《赤壁》的文字电子版背后留言,罗列了该大片的编剧队伍群,都是曾经编过很有名的影视剧的大牌编剧,个个都是强人、牛人。他想对另外一个批评编剧不行的读者说:编剧队伍是很强的。我看了以后,觉得如果不把这些牛人都凑一块儿,而是让其中的任何一位编剧搞这个《赤壁》可能会更好。现在拍出来的德性,说实话,看这电影的时候,都让人有时候害臊。别说什么历史的三国、国志的三国、演义的三国、世界的三国、太空的三国,争论这个没意义,管他演的是哪里的三国呢!问题是,你无论演什么,演的总还是人吧?那就要贴着点儿人生活言行的常识和逻辑吧?——穿上这身行头,就是一辈古人。没有!所以让看《赤壁》的我,边看边害臊。
所以,以我对邹静之老师这种品牌的信任,和对其他编剧牛人老师的欣赏,我是否可以推测:《赤壁》其实这些牛编剧们谁也没真正弄,是否是别人弄的,贴了他们的牌?当今世界名牌都是这么操作的。《赤壁》显然是和《无极》一样一样的操作模式:地道战打法儿——任何一个目标(市场),都有一个人主攻,这个人必须是偶像级的,于是一部片子,偶像演员成堆儿,个个都有自己的杀伤目标和抢夺对象,像团伙做案似的。《无极》就是署名郭敬明编剧,目标就是拿下小皮孩儿们的票房,连片名都请了明星作家贾平凹题写——反正处处都埋伏了无尽的心机,就是没准备好拍电影,没有心思把电影拍成电影、把台词写成人话。这回《赤壁》连编剧也整体打包让人贴了?
2008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