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舞台精品”昆剧《公孙子都》才卖出50张票
(2008-07-06 18:34:40)
标签:
上座率观众剧目昆剧演出公司深圳杂谈 |
“国家舞台精品”昆剧《公孙子都》才卖出50张票
------文明请从不浪费开始
○许石林
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展演大戏,浙江昆剧院的《公孙子都》在深圳的演出已经落下帷幕。我看了首场演出,大约1200人的剧场,观众也就到了3 成吧?因为人少,都主动调整到前排的靓位观赏。其实作为昆剧这一独特的剧种,传统上原本不需要太多的观众,也不可能有这么些观众,所以说,有这些观众已经不算少了,甚至太多了。但宏大的舞台装置及舞美、音乐等,显然不是为区区数百人准备的,和当今所有的舞台精品剧目一样,试图让更多的人群体观赏。因此,毫无疑问,这些观众,显然是太少了。
但据说票都已经全部被“拿罄”,或者说“送罄”——总共卖了数十张而已,其他的都是被拿走的、送出去的。拿了就拿了吧,作为“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助的艺术品,之所以资助,就是因为艺术这个东西,原本就是曲高和寡的事儿,资助就是要资助这种品质好但观众了解接触的机会不多、喜欢它的人也不多的艺术,让有需要的人享受一下文化福利,事儿就应该这么办。问题是,拿了票的人却不来看戏,据说某个机构一下子就拿了几百张票,来看戏的人却不多。中场休息的时候,几个熟人议论这个话题,我说;我不相信深圳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凑不起满满两场也就是两千多对昆曲有兴趣的观众!《牡丹亭》不是在深圳连演数场,观众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吗?把这些观众中的一半人请来看戏,也不会这么惨啊!
不独昆剧《公孙子都》,就连尚长荣先生领衔主演的另一部精品舞台剧《贞观盛世》,票卖得也很不好,也是到最后拿罄或送罄的。但观众冲着角儿,上座率倒是高一些。其他舞台精品剧目,也都存在这个问题。即先不说剧目本身的问题,上座率就是个问题。政府花钱,给市民请来好戏,办的是实事儿、好事儿,演出公司方面辛辛苦苦地承办、张罗、本地媒体大力宣传,市民拿罄了票却不来看戏。一方面无疑是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它不能真实地表现深圳这个城市人对舞台精品艺术的需求,因为很多有需要的人没有机会得到门票;再有就是让外来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对深圳产生误解甚至失望,长久以往,将影响别的艺术团体对深圳演出市场的观众构成产生不准确的估量和判断,最终使深圳人可能没有更多看好戏的机会,因为如果以目前的上座率和观众构成来看,深圳还真不是乐观的戏剧市场。
所以,我觉得今后这种由政府资金资助的艺术品,与其既送票也卖票,不如搞全部赠送,让有需要的人根据某种程序申请并领取,手续一定要简捷,体现政府的服务性质。有些剧目,如果在提前一个月即被申请完,即早早被申请罄,并仍然有许多人要票的,就立即改为售票,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从后往前,一个个地转为售票,先转位置好的,依次进行,转到哪儿算哪儿,如转到一半售票,另一半还是赠送,但能保证剧场观众饱满,保证不浪费。同时及时更新门票的最新情况,以便市民能及时把握自己对此次演出的观赏机会:是等着送还是干脆去早早地买。对于申请并领到票的市民,到时却不来看戏、浪费门票的,要公布其信息,让他知道自己浪费了公共财产和公共资源,以示警告,并建立信息记录档案,直接影响该市民今后对门票的申请资格。
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还有,就是能防止好的演出,出现剧院门口黄牛炒票的情况。
甚至可以搞个资金回馈的办法,观众看完戏,凭良心交钱,像是慈善捐款一样。剧院和演出公司可以给一个票价参考数字——仅为参考,观众看完戏,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判断,把钱投到回馈箱子里去。觉得演出不好看的,也可以不交钱。更细致一点的,观众看完戏交钱的,可以建立资金回笼信息档案,慢慢建立优秀观众群体,成为好的演出首先要考虑赠票的观众。关于后面这一措施,可以考虑与银行联系,通过刷卡产生观众个人观剧消费信息记录。
物必尽其用,让深圳人在观剧中,首先做到不浪费,体现文明策划、文明观赏、文明反馈。一个人很计较浪费,就会很计较演出质量,慢慢地,就会吸引真正的好戏来深圳,不是吗?如果按照目前的观众情况,今后如果过多地动用政府资金做这种浪费的事儿,恐怕政府就不干了。文明,请从不浪费开始。
200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