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为啥要等它成了风?
——九三学社中央呼吁刹住全国剧院奢华之风
○许石林
九三学社中央在此次政协会议上质疑全国范围内文化设施建设贪大求全互相攀比,要求坚决刹住全国大中小城市纷纷建设奢华演剧院的之风——“国内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设了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炫耀金碧辉煌,用钢总量近1万吨,宣称堪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媲美。”“根据九三学社对国内城市正在建设的一些大型剧院的调查,目前剧院建设均突破2万平方米以上,建设规模在互相攀比的过程中盲目扩大,远远超过了一个剧院所需要的实际面积。剧场台口从11米长到14米,个别剧场达到了18米,大大超出了一个剧场的正常使用范围。专业设施配置不从艺术表演实际出发,功能竭尽想象之多,指标竭尽所能之高,成了攀比硬件设施的形象工程。许多功能和设备从竣工后至今没有使用过。实际业务用房面积普遍偏低。国家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到2005年,剧院实际业务用房面积占有率分别为54.02%、45.29%、52.25%,仅为剧院面积的一半或不到一半,其中会议接待场所和装饰豪华的公共大厅占据了剧院的主要面积。此外,很多大剧院的建设采纳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使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迅速攀升。根据2005年统计资料计算,我国剧院建设项目单方造价平均每平方米8966.67元几乎是同类型的文化馆造价3倍之多。”(见《深圳商报》3月5日A3版《刹一刹剧院奢华之风》记者陈晓薇)
九三学社准确地指出奢华剧院建设之风的原因是地方官员追求政绩有关、与形象工程的功利观有关。并指出与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文化标准化建设、行业监督、指导服务等政府职能发挥得远远不够。九三学社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文化部门要加强监督。(见《深圳商报》3月5日A3版《刹一刹剧院奢华之风》记者陈晓薇)
我的疑问是:为啥让它成了风?谁让它成了风?为啥不在它初露端倪的时候就刹住?为啥不在它即将成风的时候动用社会管理机制化解掉?为啥当时不监督?
无数既往事实说明,某个事物,一旦成了风,就已经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害了。刹风、纠风不是那么容易的。制度和法律的滞后,使得不该成风的成风了,不该成精的成精了,要刹住,又是一番辛苦的事儿。
我还有一个问题:建那么奢华的剧院,演什么?有什么值得演的?真正的演出是靠舞台的奢华支撑的?文化艺术是这么奢华出来的?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文化的断裂、价值的散乱,导致艺术舞台像是间歇性神经病一样,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连编排什么都是个问题,勉强见了丈母娘叫大嫂——瞎搭乱凑地花钱、花大钱弄个舞台剧,逻辑荒谬、粗俗恶心,自诩繁华,实际上没底气、同质化、幼稚化,靠肤浅的视觉冲击赢得观众,是一种新型的奢华欺骗。
奢靡之风,显示了极低的素质,是有钱了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小家子气奢华、是满口镶大金牙24小时咧着大嘴傻笑的显摆。
奢华攀比,弄形象、搞政绩,都是小家子气的素质,对自己没底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立不起来,要靠别的东西支撑,于是就相信外国人,相信那些满口自己听不懂的词儿的N后现代人,相信新词汇和新概念。我的同事采访一个现代建筑展览,回来说,许多建筑恐怕是建不起来的,因为担心正建着建着,突然塌掉。某著名建筑大块合龙,被当作新闻报道出来,眉飞色舞的播音员说,该建筑用了多少多少刚才,意思是很坚固,算是正式回应各界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但是,无意中却透露了该建筑巨大的耗材及不计成本的奢华浪费。但是,因为迷信新词汇、新概念,于是西方许多实验性的怪异建筑,还是得以在中国许多地方实施,变成荒谬建筑的实验品。这些实验品,钱当然是不少花的,是不是涉嫌洗黑钱都难说。
奢华背后,必有猫腻。九三学社提出的加强监督措施,还应该像当初调研一样,更加细致。刹住风气,没有制度和法律,只能是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