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时评 |
“德化理想”——靠谱但靠不住
——对黎鸣先生博文《中国人全都“瞎了眼”——孔子真给了中国人“道德”么?》的肤浅理解
○许石林
哲学家黎鸣先生最新的博客猛文《中国人全都“瞎了眼”——孔子真给了中国人“道德”么?》,引起关注。说它是猛文,不仅内容猛,语言更猛。其实语言猛,方显哲学家的风采,他并不是纯粹的哲学玄思,而是企图对强大而顽固的历史文化惯性进行猛刹车、对被历史文化惯性忽悠晕眩了的中国人当头棒喝。
依我之愚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德化理想。德化理想作为理想,是成立的,是靠谱的,谁说仁、义、礼、智、信不好?谁说温、良、恭、俭、让不行?能做到,当然最好。问题正是:怎么才能做到?能不能做到?中国人努力了两千多年,犹如一群掉入悬崖下面汹涌河水里的非洲角马,孔子在岸上曰:仁、义、礼、智、信啊!温、良、恭、俭、让啊!你们从这儿爬上来,悬崖上土地平阔、水草丰美。结果角马们在悬崖下,一代代努力攀登,一代代力疲败退,悬崖被踩踏得越来越光溜,角马们焦虑焦急地相互踩踏顶撞,满目伤残,惨叫求生之声,响彻河谷。就是说,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人没有普遍做到孔子的理想,但是,一代一代中国人嘴上都做到了,嘴上的道德,犹如角马群的呼号惨叫之声。
现在,哲学家黎鸣先生像一只机灵的小鸟,他飞到河谷悬崖下面,在角马的头顶盘旋盘旋,告诉他们:这条路根本上不去,这儿没有路,你们要另觅他途啊!无奈他的鸣叫声嘶力竭,但还是太微弱,被角马群的喧闹淹没,于是他发飚了,他冲着悬崖上捻须微笑的孔子开骂,他冲着无理性的角马群叫骂,甚至用尖锐嘴啄他们。
其实孔子是给了中国人道德的,他给了中国人一个极其美好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前景,这个道德前景美得像毒品一样,一日吸毒,终身想念,以至于任何一旦听说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人,都会坠入道德理想的迷雾之中,以幻觉和想像加上自我暗示,沉迷其中,不愿出来。于是,不愿出来的中国人,两千多年来,把对道德理想的期盼和希望,当作了道德本身,把对道德理想的认可和欣赏,当作已经有了道德。在中国,说道德,把道德说得很好听,说多了就自己被自己感动,以为自己就是道德化身。
滥用道德,以至于不知道什么是道德等于无道德,以无道德的道德代替制度和法律,比如,打补丁式的管理社会、经营城市,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哪里打补丁,话说得很狠,听上去很道德、很感人,但你看不见对制度的全面检修、科学补充、有效完善和及时升级,你看到的是无道德的道德思维下的打漂亮补丁、打不计成本的拆东墙补西墙式补丁。好的话,被补丁的地方是牢固了,也好看了,但没打补丁的地方又显得薄弱了,易破易损了,为将来出事儿买下祸根,将来出了事儿还是打补丁。打补丁式的社会,人无恒心,官无恒德,即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环境破坏、资源透支,人心涣散。
我对黎鸣先生的博客猛文的浅薄理解是:单纯的道德不能建立优良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秩序,即不能向儒家要社会制度。儒家也好像没有提供国家的组织形式思想、也没有为哪个国君的统治具体支招儿、策划。因此,与其说儒家是学说,不如说儒家是宗教,即有此一说的儒教。孔孟们似乎是看不上国家这个概念的,他们的眼光是:天下。后来的统治者们,无耻地把国家卑琐地解释为天下,动不动打天下、坐江山的,一副流氓嘴脸,哪里有道德?
儒家、孔子的道德,一直是给君子树立标准的,但普天下基本上都是“小人”即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人性,有善有恶、有优点有弱点、有天赋良性也有天生劣根,而决定人的行为质量的,往往是人性之恶、弱点及劣根。正因如此,强调道德,把道德说成是很容易的事儿,说成是说说就可以的事儿,给历代统治者有意回避科学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管理以强大的理论支撑,给强大的势力不受制衡欺负弱小者以伦理支持,给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制造空间前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的愿望,但被通统治者搞得还不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德虽说是有谱的,但道德的谱儿太大,以至大得不可操作,不可操作就跟没有一样。所以黎鸣先生说中国人瞎眼,说孔子没有给中国人道德。
我粗浅而功利地理解黎鸣先生的用心,即将中国人的无道德的道德梦幻惊醒,将无道德的道德迷雾驱散,将人的素质不要估计过高,将人性的恶要充分估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真正科学、民主、法制的社会,将管理社会的谱儿具体到细节,具体到过马路遇红灯即使没有车人也会主动停下等绿灯遵守制度,即将中国人嘴上不靠谱的道德,换成行为上靠谱的规则。如此,犹如给悬崖下河水中困惑焦虑的角马群,修一条通往崖上的阶梯,让他们自己爬上去。
张之洞深查中国之历史和彼时之国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至今。看了黎先生的猛文,我想起与作家杨争光闲谈,杨先生认为张之洞的思想要修正,即恰恰应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品味此话,感觉有道理:不是吗?那些先天没有受孔子思想影响、在法制和民主社会下的西方人的日常行为上,恰恰存在着孔子倡导的许多道德,原来孔子的道德之花开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