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取譬”的成功范例
(2010-08-04 08:36:52)
标签:
黑岩诗潮评论中明文化 |
分类: 评论 |
“远取譬”的成功范例
——赏析诗人中明的诗《雨丝》(外二首)
文/黑岩
中明的《雨丝》等三首诗,给人的印象是用语虽然朴素,用譬惊人,很值得一读。
读过不少描写雨丝的诗,像中明写得这么感人、这么透彻,这么有新意、入角这么新颖的,很是鲜见。诗人朴素入手,“远取譬”出奇制胜。诗人把细细的雨丝拟成电话线,这电话线伸展悠长,“从天上牵到大地”;这电话线架接巧妙,“有一根通到我的梦里”。诗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以实嫁虚,虚实相生,使得普通朴素的句子诗意横生。诗人缘何借雨丝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到底在哪里?说近很近,“不过阴阳一张纸的距离”;说远很远,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可见母亲已离别人世,对儿子仍牵肠挂肚,千叮万嘱,放心不下:“在外别惹是生非/受了气,忍一忍也就过去/该吃的要吃该喝的要喝/别经常的加班,问问老板的心是不是肉长的……”。多么质朴实而善良的母亲,充满人间真情,溢于言表,一个借雨丝打电话的细节,把母亲对儿子的爱发挥得像雨丝一样淋漓尽致。生离死别痛,人间真情在。“屋檐的泪水滴滴答答地流了一夜/你给我缝补的老枕头/湿了又湿的思念,今世无法晾干……”。“屋檐的泪水”“ 今世无法晾干”的思念,读来切实让人感动万分。
《牵挂》一首篇幅精短,情感深厚,很有力度。诗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不忘记故土情怀,“把自己回归成一棵树”,并且让“生命的根须”在“胸怀坦荡的泥土”里“纵横”,让自己的生命“在宁静的山岚中凸显青春的风韵”,可见诗人有着超脱的胸怀大略和试图展示生命丰采的膂力。最后,诗人以“树”拟“伞”,用生命之躯,为千里之外的浪子“撑一把伞”,落笔凝重深沉,扼腕有力。
《乡村气息》通过抓住乡间的“麦垛”、“脱下的麦粒”、“破旧的老风车”等典型物象,描绘了乡村的某个场景,很有古朴风味。诗歌用“象”朴素,用“譬”却是独特的:乡间的“麦垛”,沉稳,安静,“如田间劳作的父亲蹲在田埂上歇息”;打麦场上脱壳的麦粒,“宛若一座太阳岛”;童年的记忆,“像一根褐色的虫子/如今爬不进母亲乐滋滋的眼眸”;破旧的老风车,像“爷爷喂养的那头黄牯牛”。可以看出,这首诗以“远取譬”取胜。“远取譬”是一种艺术,不是无原则地求远。譬虽远,但神经相通;譬再远,也有一根“绳”连着。诗人所以把乡间的“麦垛”比作田间劳作的“父亲”,是因“父亲”与“麦垛”同有着古朴的秉性;诗人所以把“脱壳的麦粒”,是因为它们都像金字塔一样,都是金色的;诗人所以将“破旧的老风车”,比作“爷爷喂养的那头黄牯牛”,是因为它们都像慢慢落山的夕阳一样,很慢很慢。而最有意思的,是诗人化无形与有形,把“童年的记忆”比作“褐色的虫子”,“爬不进母亲乐滋滋的眼眸”,给人以痛感和沧桑感。同时,诗人的想象是大胆的,泼辣的,“麦粒”与“太阳岛”几乎是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诗人将两者扭接,构成的“譬”给人的思维空间大,这种想象力是非凡的,诚是一种“远见卓识”。
纵观全诗,诗人或用透明的雨丝作电话线给母亲打电话,或把金灿灿的“麦粒”,比作“太阳岛”,或把“老风车”比作“黄牯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想象力,尤其是“远譬”手法的运用,拉大的诗歌语言的张力,创造的较大的诗歌品赏空间,读来耐人寻味。
附:《雨丝》(外二首)
文/中明
密密麻麻的电话线
从天上牵到大地
有母亲的一根通到我的梦里
拿起话机
母亲慈祥的声音从天边传来
“叮嘱我在外别惹是生非
受了气,忍一忍也就过去
该吃的要吃该喝的要喝
别经常的加班,问问老板的心是不是肉长的
要我健健康康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母亲,你在那边,我在这边
却走不过阴阳一张纸的距离
借今晚多情的雨丝
把你的担忧、痛爱,联通到我的梦里
母亲,我们的老屋听到了我们的话语
屋檐的泪水滴滴答答地流了一夜
你给我缝补的老枕头
湿了又湿的思念,今世无法晾干……
《牵挂》
远离城市的喧嚣
把自己回归成一棵树
让生命的根须纵横胸怀坦荡的泥土
在宁静的山岚中凸显青春的风韵
难得你在千里之外
用身躯为我撑一把伞
《乡村气息》
一个麦垛
一副风景
如田间劳作的父亲蹲在田埂上歇息
一阵凉风从身上吹过
一股汗味酥痒的灌入我鼻息
打麦场上
脱下的麦粒宛若一座太阳岛
童年的记忆
像一根褐色的虫子
如今爬不进母亲乐滋滋的眼眸
破旧的老风车
独自站在老屋的一角
恍惚爷爷喂养的那头黄牯牛
散发着童年青草味的醇香